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警惕感統失調 做好預防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學齡前教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寶寶不喜歡被人抱、不肯玩滑梯、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手腳笨拙、動作不協調、脾氣暴躁、愛哭鬧、纏人等等,家長要小心了,這有可能是感統失調。據悉,現在已經有10%-30%的兒童不同程度地患上兒童感統失調癥,而且這個數字正呈上升趨勢;忌细薪y失調的孩子學習困難,生活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都會偏差,而且脾氣急躁,犯罪的可能性也比普通人大。實際上感統失調如果發現及時,認真矯正是可以糾正的,因此家長一定要對自家孩子做好預防,有問題即時矯正。

  一、什么是感統失調  感統全稱感覺統合失調,感覺統合是大腦的功能,感覺統合失調即為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也可稱為學習能力障礙。1972年,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專家愛爾絲博士(Ayresa.J)創導了感覺統合(SensoryIntegrafionTheory)——即“感統”理論。
  “感統”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外的知覺做出反應。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作用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就不能協調發展。也就是說,感統失調并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病癥。感統失調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出現了障礙,使得許多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出來。通常孩子在12歲之前通過訓練很容易糾正感統失調的現象,一旦超過12歲就會定型,無法改變。這就是為什么有的孩子小時候很聰明,但長大后卻很一般了。

  二、為什么會感統失調  感統訓練專家根據自己豐富的知識經驗和實踐經驗,將感統失調的原因總結如下:
 。1)孕期失誤
  1.先兆流產引起中樞神經系統不健全,造成孩子發育遲緩,輕度的大腦功能失常,這種情況用醫療儀器是測不出來的。
  2.懷孕期間妊娠反應嚴重,造成孕婦營養吸收能力差,進而造成胎兒營養不良或早產。
  3.懷孕期間孕婦吸煙,被動吸煙,大量飲酒、濃茶、咖啡,或造成臍帶的毛細血管萎縮,是孩子出生后在不同階段出現不同程度的感統失調。
  4.胎位不正所產生固有平衡失常。
  (2)哺育不當
  1.潔癖癥母親或保姆造成幼兒觸覺刺激缺乏及活動不足。
  2.孩子出生后家長抱少,過分限制孩子的活動范圍。
  3.過分溺愛孩子,不讓孩子哭,造成孩子心肺功能減弱,口腔肌肉缺乏鍛煉。
  4.不注重孩子時令基本能力的訓練,缺乏運動、缺乏游戲。
  5.缺少伙伴,群體生活不足,造成語言發育遲緩。
  (3)教育有誤
  1.物質上過于寬松,精神上有些苛刻,對孩子的情感愛撫不夠,使孩子肌膚饑渴。
  2.不尊重幼兒的基本權利,不注重個性培養,素質教育。
  3.過早進行任職教育,對孩子要求過高、限制過多。
  4.電視、游戲機成為孩子的主要玩具,孩子活動過少。
  5.生活環境過于封閉,孩子聽的少、說的少,孩子的堅持性和等待性差,遇到事情的變通能力差。

  三、感統失調的表現  1.前庭平衡功能失常:
  表現為好動不安,走路易跌倒,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容易違反課堂紀律,容易與人沖突,調皮任性,愛挑剔,很難與其他人同樂,也很難與別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慮別人的需要,還可能出現語言發展遲緩語言表達困難說話遲。
  2.視覺感不良:
  表現是無法流利的閱讀,經常出現跳讀或漏讀,多字少字。寫字偏旁部首顛倒,甚至不識字,學了就忘,不會做計算,常抄錯題抄漏題等。
  3.觸覺過分敏感:
  表現為緊張孤僻不合群,害怕陌生的壞境,咬指甲愛哭,愛玩弄生殖器,過分依戀父母,容易產生分離焦慮,或過分緊張愛惹別人,偏食或暴飲暴食脾氣暴躁。
  4.聽覺感不良:
  表現為對別人的話聽而不聞,丟三落四,經常忘記老師說的話和布置的作業等。
  5.本體感失調:
  表現為缺乏自信,消極退縮手腳笨拙,語言表現能力極差。
  6.動作協調不良:
  表現為平衡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經常出現摔傷,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會翻滾、汽車跳繩和排球。手工能力差、精細動作差等。

  四、感統失調訓練  1.前庭功能失調
  主要癥狀: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聽而不見、久轉不暈,平衡能力差。雖然已經看到了桌椅、門墻等“障礙物”,卻仍然會撞到。
  推薦游戲療法:用一塊大毛巾把孩子包在里面,由你和你的伴侶各拉一頭,左右或上下拉動毛巾,使孩子隨著毛巾擺動。同時可以讓孩子拿著小球,一邊擺動一邊向固定目標投球。
  2.觸覺過分敏感
  主要癥狀:
  偏食、挑食,不愛吃菜,喜歡吃手或咬指甲,情緒不穩定,愛發脾氣,膽小、怕黑。特別粘人或容易緊張、退縮,不敢表現自己。對小傷小痛特別敏感,不合群或不會和別人玩,愛招惹別人。
  推薦游戲療法1:麻布刷身游戲
  用麻布以中等力度刷孩子的手臂、前胸、后背、足部。一邊刷,你可以一邊講故事或唱歌給孩子聽,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避免讓孩子緊張。如果沒有麻布,你也可以用毛巾、海綿、軟刷子等代替。
  推薦游戲療法2:毛巾卷游戲
  找一條略微粗糙的大毛巾,將孩子整個卷起來。然后輕輕滾動或下壓毛巾卷,或者用雙手輕輕抱緊孩子,強化他身體各部位的觸覺感受。
  推薦游戲療法3:墊上游戲
  讓孩子躺在地毯上,雙手抱頭,然后向左右兩個方向滾動,還可以練習前滾翻和后滾翻,對發展孩子的觸覺、動作平衡、協調性都很有幫助。
  3.本體感失調
  主要癥狀:
  動作協調能力差,笨手笨腳。做事拖拉、磨蹭。語言表達能力差。缺乏自信、消極退縮,不敢表現自己。
  推薦游戲療法:花式拍球游戲
  給孩子一個皮球,讓他練習各種拍球方法。比如,對3歲左右的孩子,你可以訓練他分別用左手和右手拍球,對于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讓他用左右手交替拍球。此外,當孩子再大一點,也可以從簡單的分解動作開始,訓練他打乒乓球和羽毛球。球類游戲能增強孩子小肌肉、大肌肉的協調性、靈活性以及反應速度,訓練他的注意力和手眼協調能力。
  推薦游戲療法:“主人翁”游戲
  每隔一段時間,你可以教孩子做一樣家務,在學習生活技能的過程中,讓孩子的眼、手、腳、腦等各部位得到全方位的鍛煉。同時,讓孩子長期承擔一項他力所能及的家務,如取報紙、摘菜或者給花澆水等等,這不僅是鍛煉的過程,也是培養孩子的意志力、責任心和自信心,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有效途徑。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游戲外,玩滑梯、跳繩、踢毽子、游泳、跳房子、滾鐵環和捉迷藏等游戲,都對孩子感覺統合發育非常有益。你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參考上面的方法,自行制定一套訓練計劃。

  五、感統失調的預防  在家中可進行的活動,多和寶寶親近,一起玩,一起游戲,不但增進親子關系,還可以幫助孩子均衡的發展,減少問題的發生。
(1)室內活動
  1.利用搖籃,或抱著嬰兒,輕輕搖晃。
  2.經常讓嬰兒有趴著,抬頭的機會。
  3.多寶寶孩子、愛撫她的身體四肢。
  4.利用換尿布的時候,幫他手腳做身軀運動。
  5.背他,練習平衡。
  6.給予爬行、鉆洞等探索的機會,鍛煉腰和手的力量。
  7.和他玩撓癢的游戲。
  8.洗澡后用毛巾擦干時多摩擦身體一會。
  9.用大毛巾或床單把他包在里面,爸媽各拉一頭,再左右輕搖動。
  10.陪他玩積木。
  (2)戶外活動
  1.玩水、玩沙。
  2.在草地、或較柔軟的PU跑道上跑、跳、滾、翻跟頭、玩球。
  3.蕩秋千、翹翹板、旋轉地球、攀爬架、平衡木、滑梯、球池等。
  4.騎三輪車。
  5.多爬樓梯、少乘電梯。

  六、感統失調的發現和矯正  孩子如患有感統失調,一般3歲時就能看出來,6歲是最佳矯正時期,而12歲則是治療上限,也就是說12歲再去治療,效果不會很明顯。
  專家建議:家長不要過度保護孩子,盡可能多的讓孩子摸爬滾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071800.html

相關閱讀:幼兒閱讀內容應簡潔淺白
我家有個乖苗苗
家有男孩,如何養更出色?
孩子學新事物家長應耐心
幼兒學國學要“學之有道”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