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1歲半至3歲時是敏感性和依賴性最強的時期,如果母親過分保護和溺愛孩子,就會造成孩子的戀母心理。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曾提出男孩的“戀母情結”,即男孩對母親的愛超過了一般的母子感情,帶著某種占有欲。
一般來說,過于戀母的孩子,往往是由母親的“感情私有”造成的,這些母親希望孩子只愛她一個人,只對母親一個人親熱,孩子愈依戀她,她愈高興,她不愿意孩子對別人有感情,認為這樣就會沖淡對她的感情。母親的私心使她不能替孩子的將來著想。這樣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人的性格大多是在一生最初幾年內形成的。”而母親的言行和感情對孩子性格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孩子呱呱墜地后,母親是他的第一任老師。嬰兒時期,母親對孩子的懷抱,女音的呼喚,纏綿的歌聲,輕柔的愛撫,這種種良性的刺激對嬰兒的身心發育都是極為有利的。隨著孩子的長大,母親對孩子的愛撫如果依舊如故,這樣會人為造成孩子的嬰兒化心理時期延長,干預了孩子獨立性的形成。
4歲左右的幼兒,動作和語言的發展使他們開始喜歡同小伙伴交往,也愿意同母親以外的人接近。孩子過分地依戀母親,整日只想圍著母親轉,他的社交圈子和生活面都太窄,對他的智能、合群行為的發展都會有一定的影響。如果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久而久之,還會造成孩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不能適應社會。
兩周歲的孩子,對母親心情的變化已經很敏感了。獨生子女的家長往往比較容易溺愛子女。當母親聽到孩子哭鬧時,心中頓然不快,便會百依百順。不少孩子就用哭鬧的手段來取得母親的重視,而母親總會以各種撫愛的方式來安慰孩子,如此多次反復,便在不知不覺中強化了孩子的“戀母”心理。
作母親的應該認識到孩子是社會的一個成員,他將來必須同各種人接觸,必須具有社會化的感情,才能同別人協調地工作和生活。不然,母親就等于害了孩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090017.html
相關閱讀:寶寶缺乏安全感的3個獨特的表現
媽媽要做解開孩子心結的好醫生
孩子的恐懼與年齡有關
叛逆期的孩子要巧引導
測測寶寶心理健康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