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能上網,連大人都難專注
智慧手機、平板電腦、電玩,聯手養出了我們無法理解的網絡時代小孩。身為三個小小孩的爸爸,電視主持人聶云對大環境改變有很深的感觸。
「比方看新聞,除了主播和正在播的新聞標題,螢幕還有上、下、左、右等四條跑馬燈一直跑;外加股票指數跟天氣預報,進廣告還切成小螢幕,很難不眼花撩亂。
現在你也很難跟一個人單獨吃飯,因為手機里跟三個朋友在 WhatsApp,另外兩個在微信。訊息過多,別說小孩了,就連大人也經常無法專注!
黑板比不過電玩,上課好無聊
一出生就處於快速變換的聲光環境,現代小孩的大腦習慣了強度高的外界刺激,一進到學校,眼前換成了墨綠一片的黑板跟語氣平淡的老師,刺激強度立即少了三倍。
難怪小朋友常跟老師抱怨:「上課好無聊」。教育體制要培養孩子的能力,比方偏靜態的「閱讀」能力,刺激程度當然比不上孩子平常在家看的電腦電玩。
除了生活環境正在飛快改變,學校環境也更加凸顯孩子的好動問題。擁有專注力反倒變成頂尖孩子的特有能力。
劉明麗說,撇開被確診為過動癥的孩子不談,這些年普通班里偏好動的孩子明顯變多了,很多班級一走進去就鬧哄哄的,感覺孩子比以前躁動。每班學生人數雖然大幅減少,事情卻沒有變少,老師班級經營的難度還一年一年提高。
學校的活動和學習科目愈來愈多,轉接緩沖的時間不夠,於是孩子們容易在這些關卡出狀況。
劉明麗說:「學校有校內活動,還要配合局里、部里的政策推活動,科目單元不斷推陳出新,除了九年一貫課程,另有課程跟議題要顧。以前學校步調慢,孩子分神看窗外的云也沒關系,但現在我們已經沒辦法等了。」
「不專心」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
趕進度、趕活動的節奏下,即便每個老師上過了十幾個小時的專注力研習課程,也沒時間停下來好好處理孩子的問題。
即使家長經常在媒體上讀過不少關於注意力與過動的相關報導,遇上自己孩子每天寫作業寫到十二點,慢吞吞、管不住,還是難免發怒受挫,處理失焦。
大人們忙著處理「表面」的不專注行為,卻忘記深入追究,孩子其實有更迫切的難處需要處理。不專心像一個煙霧彈,其實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需要大人深入去找出核心問題。
核心問題可能有:學習遇到障礙,數學課的四則運算聽不懂。過敏體質,異位性皮膚炎的部位很癢。暫時性情緒低落,肌耐力不足,身體支撐力量差,因此常改變坐姿或趴在桌上。位置出現問題,隔壁同學很愛找人聊天。逃避心理作祟,乾脆慢慢拖。追求完美,容易卡在細節上等等。
不專注對孩子的影響是全面的。正因學習是不斷累積的過程,不專注的負面影響第一是反映在學習表現上。專注牽涉到高階思考能力的培養,無法專注的孩子在小學中低年級的成績可能還沒有太大問題,但學習難度加深加廣後,落差可能會逐漸拉大。
過動癥(大陸一般稱作多動癥,)的孩子在學校生活會遇到三大挑戰:第一是學習障礙。根據統計,過動癥的孩子有三分之一會合并有學習障礙,聽說讀寫算可能都出現問題。第二,過動、沖動的特質也容易造成人際困擾,小孩會因經常插話、無法控制言行,而變成班上的討厭鬼。第三,生活能力差,孩子經常丟三落四,動作不是太快就太慢。
「不專心」或是「過動」的孩子,需要大人真心的理解和幫忙。但大人往往用錯力,弄得師生或是親子關系緊張。
1 專注非天生,技巧可補強
專注的「風格」是天生,人人不同,但專注「技巧」可以後天加強,而且可以在家做起。
嬰兒一出生就能追蹤聲音,專心喝奶,這些專注的能力都是跟著感官成長慢慢發展出來。專注力跟寶寶的其他能力一樣,也有其發展順序,才能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172867.html
相關閱讀:父母教育孩子要避免的事情
父母不要怕孩子內向
10件小事毀掉孩子自信心!
沒有理想的孩子才會厭學
玩耍,是寶寶樂觀個性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