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從古至今都對學習和學者無上尊重。不管是從前還是現在教育一直都是從小抓起,古人有聞雞起舞,鑿壁借光的故事都是對學習精神的一種贊譽,我們如何去正確的培養和引導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和培養良好的習慣呢?
(一):營造氛圍,創造環境
平時生活中,我們跟孩子之間保持良好的溝通交流,在平時的溝通交流中提出一些建議性的問題,有意去引導孩子去讀一些小故事和短文,在孩子閱讀的同時我們要一起陪孩子閱讀,制造安靜,集體活動的環境。讓孩子在閱讀后得到一種成功回答問題的喜悅感,成功感。
(二):參與多種活動。
我們有的家長忙于工作和社會交往,對孩子的教育往往都是依賴于老師和社會上的教育機構。其實我們更多的應該多陪陪孩子,星期和節假日陪孩子多參加一些社區活動(比如猜謎語……),圖書館,有意識的去讓孩子產生一種學習意識。
(三):理論來自于實踐。
有一句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平時的氛圍和環境影響是讓孩子多讀書。讀了書怎么讓孩子自身有所體會知識的豐富。每年假期陪孩子一起去祖國的大江南北去看看,我就有親身體驗,兩年前陪兒子一起去了一次大西北,去體驗了一下西北風。去讓孩子親身經歷,讓他把學習到的知識與實踐對照和聯系起來,比如涼州,孩子立刻就聯想起“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一下子把孩子帶回到那金戈鐵馬,戰鼓錦旗的冷兵器時代。在知識的海洋里和現實的歷史遺跡沉淀相碰撞,激起的漣漪讓學者得到滿足和成功感。
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讓孩子得到學習之樂趣,在社會活動中讓孩子感覺到了學有所用。在旅游活動中讓孩子有身臨其境的歷史滄桑感和知識的豐富滿足感。平時的學習交流,多創造辯論機會。這樣的方法和培養一定能讓孩子喜歡上閱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218987.html
相關閱讀:1歲7-8個月寶寶愛看的書
家長如何培養出能說會道的寶寶呢-
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演說家
孩子發燒夜間如何護理
孩子出現口吃時的教育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