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因為詞匯量不多,有很多想法不能完全的表達出來。這時就需要家長們的正確的引導。及時糾正寶寶的語言缺陷,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
家長糾正寶寶的語言缺陷存在哪些誤區?
過于刻意地糾正
當孩子一出現結巴現象,家長便立刻糾正孩子,并且要求孩子重復媽媽的發音。其實糾正孩子說話結巴,家長不必操之過急,家長的耐心是最重要的。家長在日?梢杂幸庾R地培養孩子慢慢說話的習慣,家長可以給孩子進行語言訓練,讓孩子在肌肉放松時練習發音,讓其放慢說話速度,延長說話時間,并進行反復訓練。
嘲笑
寶寶想要表達但又表達不出來,把小臉都憋紅了,媽媽看著就覺得十分好笑。有時候寶寶說話結巴,一些詞語重復發音,媽媽竟然笑話寶寶還模仿起來。家長這樣嘲笑孩子的說話方式,很容易讓寶寶有自卑的心理,萬一寶寶因為不想出糗而緘口不語,后果更是嚴重。
模仿寶寶發音
寶寶剛剛學說話,有時難免說得不準確,如果家長們為了好玩,一直重復寶寶的發音,將會把寶寶帶入發音的誤區。用寶寶早教機聽兒歌、聽故事,都是真人準確發音,能較快地糾正寶寶發音。家長們應該準確發音,與寶寶正常聊天,不能學寶寶發音,一旦寶寶學會錯誤發音將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糾正。
過多使用短句交流
孩子說話斷斷續續,難以表達清楚,家長便讓孩子用短句交流,這樣似乎能夠改善孩子說話口吃的現象。但這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孩子過多地使用短句交流,一旦形成習慣以后就很難改變。而且人的思維是連貫性的,因而人們在說話表達的時候也是邏輯、連貫的。孩子思維與語言表達的能力是相互促進發展的,短句交流不利于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還會對孩子的思維發展造成影響。
滿足寶寶的無聲要求
過分滿足孩子的無聲要求,只會延緩孩子的語言發展。如果孩子指著奶瓶,父母明白,寶寶餓了,想喝奶了,于是立刻把奶瓶遞給他,其實這種滿足寶寶要求的方法倒使寶寶的語言發展緩慢,因為他不用說話,別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圖并滿足他,慢慢他就養成懶得說話,只用肢體行為的壞習慣。
催促
孩子說話總是斷斷續續,想要表達的東西說不出來,搞到家長心里很是焦急。因此會不自覺地催促孩子說快一點,有時候甚至會嚴厲批評、大聲訓斥孩子“再大聲說一遍!說清楚一點!”家長這樣急于糾正往往很容易會適得其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287899.html
相關閱讀:家長如何培養出能說會道的寶寶呢-
孩子出現口吃時的教育對策
1歲7-8個月寶寶愛看的書
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演說家
孩子發燒夜間如何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