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身邊一定很多這樣的媽媽。她們愛孩子勝過一切,孩子的所有都要操心。她們每天心里想的,嘴里說的,手上做的無一不是為了孩子?墒呛⒆觽兠鎸寢屓绱藷o微不至的愛,大多數卻并不領情,原因是他們的媽媽都有一個共性,就是愛嘮叨。
曾經的我們也同樣最煩大人嘮叨。每次老媽一開啟嘮叨模式,我們就會在心里犯嘀咕,“以后等我做了媽媽,才不像你這么?嗦呢。”可現在我們真的當了媽,卻也同樣被唐僧附體。碰上孩子不耐煩,我們還會語重心長地說,“媽媽是為你好才跟你說這么多,換成別人我不說呢!”那表情、那語氣,和老媽當年簡直是一樣一樣的。
可是嘮叨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還是我們自欺欺人呢?
其實嘮叨不僅不是對孩子的關心,還是對孩子的不信任細想一下,孩子做每件事,我們都巴不得要給出自己所有意見,好像自己才是對的!殞毻娣e木,本來就是創意無限。可我們非得規定大的必須放下面,小的放上面。寶寶剛開始接觸繪本,培養興趣最重要?纱笕朔堑脠猿謺耪齺,頁得一頁一頁翻。規矩這么多,寶寶興致都沒了。
寶寶想自己倒牛奶喝,本來是好事一樁,可大人偏自以為是,“你自己倒會倒出來的,還是媽媽幫你吧。”實在拗不過寶寶,只好多提醒幾句,“要小心一點哦,兩只手拿穩了,慢慢地倒。”果然牛奶灑出來了,本來可以順便教他擦桌子的,可大人非得教育一番,以顯示自己料事如神,“說了不讓你倒,看,真的弄灑了吧,以后還聽不聽媽媽的話了?”
捫心自問,這些嘮叨到底是關心,還是對孩子的不信任呢?當然,論經歷而言,我們比他們懂的多得多,也經歷的多得多;作為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階段給他們幫助和指導是十分必要的。但過分地插手孩子的事,凡事都得按我們大人的標準和喜好來,就不是在幫助孩子成長,而是在阻礙他們發展。
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我們的豐富經驗,而是父母對他們自己的信任和嘗試的機會。如果連父母都不相信他們能夠做好,他們又哪來的自信和勇氣呢?所以,少指點江山,多留點空間給孩子,他們自會成長地比你想象的更出色。
嘮叨是苛求完美,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為人父母,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以我們經常不自覺地就用完美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怎么這么不小心,飯菜都灑到桌子上了,把桌子弄得多臟呀。”
爸爸媽媽這么辛苦,從小到大不知道為你操了多少心,你怎么就不知道回報呢?
“和你說了多少遍了,回到家要先洗手,衣服不要隨地亂扔,怎么就是記不住呢!”
“哎呀,你能不能快一點,每次寫作業都這么慢,到高年級,像你這樣還有睡覺的時間嗎?啊!考試時你也這樣慢嗎?以后五、六年級,我看你呀,連半張練習卷都寫不完,看你怎么辦?還不快一點,快!”
所以在媽媽看來,孩子吃飯不能掉飯菜,玩具玩好要立馬收拾,回家后要馬上洗手,換下來的衣服要隨手疊好,在家里要永遠保持學習狀態,作業做完還要檢查、復習,時刻不能松懈。要想讓媽媽滿意、不嘮叨,還真的是難于上青天啊。請問這么苛刻的要求,媽媽您小時候做到了嗎?
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不夠好,而是媽媽眼里只看到孩子的缺點和不足,沒看到他們的優點,這樣的嘮叨為僅讓孩子退步,還會給他們貼上了各種負面標簽,嚴重打擊他們的自尊心。
人都是有缺點的,媽媽要做的是挖掘孩子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成長,而不是緊咬著他們的缺點不放。對孩子少一點苛刻,多一點鼓勵,他們會綻放地更鮮艷。
嘮叨是讓孩子關上耳朵最有效的辦法
媽媽們最愛說的一句開場白就是,“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記不住呢?”
比如孩子回家后沒洗手就直接拿東西吃,媽媽通常會這樣開始嘮叨,“跟你說了多少遍了,回家以后先洗手,你怎么就是記不住呢?知道手上有多少細菌嗎,萬一病從口入怎么辦……(此處省略200字)”要是由這件事再扯到其他事情上,那可慘咯,一時半會兒根本停不下來。
那媽媽說了這么多,孩子到底能聽進去多少呢?呵呵,估計也就最開始那幾句吧。原因很簡單,媽媽這樣沒完沒了地嘮叨,信息量太大了,孩子根本抓不住重點,說了什么早就忘了。而且媽媽的嘮叨里有太多的埋怨和指責,負能量滿滿,真正有用的話又沒幾句,孩子自然會有厭煩、抵觸的情緒。既然不能讓媽媽少說兩句,索性就關上耳朵,充耳不聞咯。
講真,如果嘮叨有用的話,孩子早就變聽話了。既然沒用,那我們是不是該換個策略呢,簡單來說就是少廢話,講重點,就事論事。
要讓孩子洗手,堅定地說“洗手”這兩個字,顯然要比長篇大論簡潔、有力地多。就事論事,關注事情本身,不對孩子做負面評價,孩子不容易有抵觸情緒,自然更愿意聽媽媽的話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304587.html
相關閱讀:家長18種做法毀掉孩子自尊
怎樣對待早熟的孩子
強勢母親對孩子的心靈傷害
你剝奪了孩子創造表達愛的機會了嗎
你會吸引孩子和你說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