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寶寶年齡增長、智力發育,幾十次的“媽媽”、“媽媽”重復后,寶寶認識到總抱著他的那個人是媽媽。剛出生的寶寶確實聽不懂大人的話,但是嬰兒有驚人的學習能力,媽媽總是對著寶寶微笑,告訴寶寶“我是媽媽”“要喝奶奶了”等語言都能被寶寶儲存在他腦海里,隨著幾十次語言重復,寶寶就會明白抱著他的人是誰,等到1歲左右就開始釋放儲存在腦海里的語言信息了,開始叫“爸爸”、“媽媽”了,而當媽媽說“球球在哪里”寶寶也會轉身去找了,說明寶寶已經明白話里的意思。
此外,寶寶也開始明白有些話不用說大人也會明白。比如當寶寶指著奶瓶時,媽媽馬上明白寶寶要喝奶,立馬遞過奶瓶,但是這種行為確實阻礙寶寶語言發展的因素,因為寶寶明白自己不用說話媽媽就能明白自己的意圖,然后就失去了說話的機會。因此,當媽媽遞給寶寶水瓶時可以問問寶寶這是什么,是要奶瓶嗎?寶寶可能就會說“是”,哪怕是一個字,媽媽給予鼓勵進步,寶寶以后就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用兒語和寶寶說話應該適應兒童自身語言發展的階段性,正常是單詞句——多詞句——說出完成句子的階段順序。當家長教育寶寶時應該遵循這樣的規律,但也不能太遷就寶寶而錯過正確引導寶寶的語言走向更高階段的機會。比如,寶寶1歲時是處于單詞句階段,只會用一些諸如“抱抱”、“飯飯”、“覺覺”等疊詞,再結合表情、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愿望,比如寶寶要媽媽抱時會說出“抱抱”的同時向媽媽伸出雙臂,等到語言發展進入多詞句階段時就變成“媽媽抱”了,到2歲時就可以說“媽媽抱我”“寶寶要吃飯”這樣完成的簡單句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了。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順序中,寶寶使用的兒語限制了表達自己想法的意思,而很多父母聽到寶寶講兒語很可愛,也會用同樣的語言跟寶寶講話,這就無形中阻礙了寶寶進入說完整話的階段,
寶寶剛學說話時都是用兒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且存在發音不準確的問題,比如把“吃飯”說成“七飯”,“蘋果”說成“蘋朵”等,這是由于不完善的小兒發音器官造成的,這時候寶寶的聽覺分辨能力和發音調節能力還不完善,不能正確使用發音器官部位、掌握某些字的發音方法。對于寶寶這種情況,爸媽一定不要學寶寶的說話,而是要用正確的語言和寶寶說,只有在正確的語音指導下,寶寶的發音才會逐漸準確。
最后,在語言環境復雜的家庭里,有爺爺奶奶方言、保姆方言、爸爸媽媽普通話并存的現象,會讓寶寶對語言學習產生困惑,導致寶寶說話比較晚,所以在寶寶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半歲-2歲),大人應著重教寶寶正確的語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307449.html
相關閱讀:孩子發燒夜間如何護理
家長如何培養出能說會道的寶寶呢-
孩子出現口吃時的教育對策
1歲7-8個月寶寶愛看的書
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演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