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的“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等俗語,意思是對寶寶要“春捂”,“春捂”有利于健康。
維持體溫恒定
冬季,寶寶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如果一到氣溫剛轉暖的春天,就過早減掉衣服,忽視“春捂”,那一旦遇到氣溫下降,寶寶就難以適應,影響人體恒定溫度的調節,使身體的抵抗力下降,寶寶容易受到病菌襲擊,引發春季傳染病。
抵御風寒
俗話“春天孩兒面,一天變三變”,是對春天氣候的形象寫照。若不給寶寶“捂”著點兒,稚嫩的身體很難適應冷暖氣候的變化,如果猛然遭受冷風剌激,那處于“冬眠”開始活躍起來的皮膚細胞,張開的毛孔,會馬上收縮閉合,體溫調節失靈,影響體內熱量的散發,引發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肺炎等疾病。
春凍有理
新生寶寶離開母體后,對外界氣候的變化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當冷暖等各種刺激不斷作用于人體時,會使大腦皮層建立起條件反射,不斷完善體溫中樞的調節功能,增強身體的耐受力,提高抗寒本領。如果寶寶整天處于衣被過厚、保暖過度的情況下,得不到鍛煉,就會影響耐受力的形成,抗寒能力下降,不能適應天氣變化,容易引起感冒、急性扁桃體炎、支氣管炎等疾病。
媽媽的科學做法
春天到底該怎么“捂”、怎么“凍”才能恰到好處呢?
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則
古代的養生學家指出,春令衣著宜“下厚上薄”,F代研究表明,人體的下部血液循環較上部差些,易受到寒冷空氣的侵襲。因此,在乍暖還寒的春天,注重對寶寶的下部尤其是腿腳的保暖,以免感受風寒。
把握好時機
春季氣候多變,時有寒潮過境,在冷空氣來臨前的一到兩天,媽媽要適當給寶寶增添衣物。恰到好處的“捂”,能將感冒、消化不良等病拒之門外。
根據氣溫調整
早春的氣溫反復無常,昨天還是春風和煦,隔天又會出現冷風陰雨。因此,應隨著天氣的變化為寶寶加減衣服。當晝夜溫差大于8℃時就需要“捂”,添加衣服,以免寶寶受寒。隨著氣溫的回升,不能減衣太快,待氣溫持續回升后,也要再多捂7天左右,體弱的小寶寶則持續14天更妥當,讓寶寶的身體逐漸得到調節,以適應氣候的變化。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
做到“三暖二涼”
三暖:指背暖、肚暖和足暖。背暖可以預防疾病,減少受涼感冒的機會,但不可“過暖”,適度為宜;腹部保暖,最好給寶寶戴個棉肚兜,既能維護胃腸道的功能,有利于對母乳和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能防止肚子受涼而引發肚疼、拉肚子等癥狀;足底的神經末梢非常豐富,對外界寒冷最為敏感,小腳暖和了,才能保證一身暖,才能抵御寒冷的刺激。
二涼:指頭部和心胸要涼。有1/3熱量是由頭部發散的,如果頭部捂得過熱,容易引起頭暈頭昏、煩躁不安。所以,在室內、風和日麗的天氣,要保持頭涼,才能使寶寶定神清氣爽。心胸涼,是指給寶寶上身穿的衣服不要過于厚重臃腫,以免胸部受壓,影響正常呼吸與心臟功能。
脫穿衣服有講究
春季的早晨比較冷,到中午溫度升高時,不能馬上將寶寶的衣服脫掉。當寶寶玩得滿身出汗時,也不要立刻脫衣服,要用毛巾把胸背上的汗擦干,讓寶寶安靜下來,等汗水完全下去時再脫掉外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317717.html
相關閱讀:盛夏季節 預防寶寶中暑吃什么好?
春節幼兒安全健康問題早知道
寶寶鼻塞打噴嚏 可能是患過敏性鼻炎了
春季補鈣 謹防寶寶 重口味
如何緩解寶寶打針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