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朝著一個既定的目標直奔而去,而孩子卻是因為他身體成長和發展的內在需要而往前行走。孩子通過走路來增長自己的體力。他走得相當慢,既沒有固定的節奏,也沒有明確的目標。他身邊的事物吸引、鼓勵他向前走去。
如果家長希望幫助孩子,那就要放棄自己的節奏和目標。
在那不勒斯,有這樣一個家庭,家中最小的孩子才18個月大。夏天,為了去海邊,他們要走大約1.6公里的下坡路。年輕的父母希望把孩子都帶上,但一路抱著他實在是太累人了。孩子卻表示自己能走完全程,從而解決了父母的難題。一路上,孩子時不時地停下腳步,看看路邊的花兒,在草地上歇歇腳,看看草原上的小動物。有一次,他為了看一頭驢吃草足足站了一刻鐘。就這樣,這個才一歲多的孩子在這條漫長的路上來來回回,從沒有感到過度的勞累。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能在很窄的樓梯上上下下走上一個小時。有很多母親述說孩子的“淘氣”的時候,都會涉及樓梯。經常會有年輕的母親互相討論,對待那些剛會走路的孩子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有的孩子一看到樓梯便會尖叫,當他被父母抱起時,他就會顯得很不開心。有些母親認為這只是個巧合,她們覺得孩子沒有理由因為被抱著上下樓梯而又哭又鬧。但很明顯的是,孩子希望自己上下樓梯。樓梯在孩子們眼中是個十分有吸引力的地方,有可以抓握的欄桿,而且臺階就像一個個小凳子,這要比在平地上走路有意思多了。
因此,家長們應該了解孩子的行為,應該知道孩子的行為是什么樣子的,這樣才能正確的指引孩子成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390885.html
相關閱讀:父母教育孩子要避免的事情
玩耍,是寶寶樂觀個性的催化劑
父母不要怕孩子內向
沒有理想的孩子才會厭學
10件小事毀掉孩子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