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如何看待幼兒講話發音不?,用字錯誤百出?語言學習真的是靠模仿嗎?什?方式才有助於幼兒學習語言?
每年,總有憂心忡忡的父母問我:
我孩子已經四歲了,有好些發音,仍不?確。不管我怎?糾正,她就是改不過來。
我孩子說話的文法不對。不管我教他多少次,他就是學不來。
聽到這些問題時,我腦海?總浮現出那些孩子的努力。他們那?努力,想把音發好,比如說,想發出?ㄎ?的音,來說卡車 。於是瞪大眼睛、全神貫注、用力的先說大人教的:?ㄎ??ㄎ??ㄎ?,但無耐緊接在后,發出的卻仍是塔?ㄊ?車,而不是卡?ㄎ?車 ,令大人?氣。
又例如,孩子想告訴大人:I ated an apple. (我吃了蘋果)。一聽見這錯誤的時態時,大人總忍不住的說:不,不是ated,是ate(英文吃的過去式,屬不規則動詞)。於是孩子努力的重復說大人教他的ate。但五分?后,他還是用ated的時態來陳述。
孩子所犯的語誤,真是錯誤嗎?或者只是嘗試?
從錯誤的角度出發,大人常會不經意的,以完美的、高高在上的姿態,去檢查和糾正孩子的一言一行。所講究的,是大人教導的效果;而孩子體會到的,只有成功或失敗的選擇題。
若從嘗試的角度來看,大人就比較容易用尊重的態度,來欣賞幼兒在語言學習上的步步進展、層層努力。所關注的,會是了解幼兒在語言發展上要走的路!而孩子體驗的,則會是不斷的試驗和修正,那開放的自我教育過程。
語言是思考的具體化
當我們想否定一個人時,最有效的工具,就是否定他的思想,讓他覺得自己怎?想都不對。而我們之所以知道對方的思想,就是根據他說出來的話!
大人在聽另一個大人說話時,絕不敢動不動就糾正對方的用語錯誤,最多是以澄清的方式,說:“所以你的意思是……?”但許多大人聽小孩說話,可就不是如此:
“怎?連這個音也發不清楚呀?你是不是大舌頭呀?”
我孩子說話臭奶呆。
當大人這樣責問或評斷幼兒說話時,結局常常是,幼兒因為不被了解,氣的愈說愈大聲;或者失去信心,乾脆閉嘴不說了。
說話的目的是溝通,它把幼兒心?想的、感覺的、腦中所理解的,具體的以聲音、詞語陳述出來,期望與聽者溝通。而孩子們自己也很清楚,他們所理解的,遠比他們所能表達的高明得多,所以他們說話時,總會藉助動作、表情,努力把話說清楚。只是這樣的努力,不見得能獲得大人的青?!
身為聽者的大人,如果動不動就糾正發音、改正文法、批判用辭,那孩子怎?跟他溝通呢?孩子已竭盡所能,結果還被嫌東嫌西,他就會覺得自己說的話,都有問題;自己想的,都不成熟。
不管哪種情況,在檢查和糾正的巨尺下,被否定的,是孩子的思考;被阻絕的,是孩子自我嘗試的努力。
一般人對語言學習有個大誤解,就是認為語言是模仿的結果。在這個認知的前提下,大人把孩子看成是空罐子,所以只要不斷塞入語言材料,幼兒就會說標?的話了。然而實情并非如此。
語言學習,要靠自己歸納
人類的嬰兒,先天上,的確已具備語言學習的機制。但要讓這個先天的機制運作,除了語言環境外,還需要孩子自己的歸納能力,孩子必須把已經學會的,加以類化和轉移。也就是說,幼兒學會語言,是因為他能從所處的語言環境中,主動歸納出該語言的用法或規則,而且也把它轉用出去。
提供以下幾個例子,你應該很容易看出那些語誤,絕不是大人教出來、或孩子模仿來的,因為不會有任何大人這樣子用字或說話。同樣的道理,細看那些語誤,你應該很容易就察覺到,幼兒是使用規則在發言,是自己轉用語句來組合的。
我不要不要吃。──(雙重否定)
Those geeses are flying。──(那些鵝在飛;在不規則的復數名詞,加上復數,以表示很多。)
我不要那個彎腰的紅包。──(不會說折到,轉以自己會用的語詞表達。)
Open the light。──(打開燈;應是turn on,明顯受到開 燈的影響。)
假如語言的學習只是純模仿,那些語誤又怎會從孩子的嘴中吐出來呢?所以孩子的語誤,不是錯誤,應該說是:兒童文法的類化表現。那是孩子潛意識的、不自覺的從語言環境中,歸納出語言的規則,也類化著、轉移著那些規則,以求表達和溝通。
不用擔心,孩子不會永遠停留在他的兒童文法?!有個統計數字是這樣的:一個正常人,每天平均要講四萬個字。也就是說,當你的幼兒身處在充滿話語的環境?,他有的是聆聽正確語言的機會。所以他有足夠的刺激,去修正他的兒童文法,然后再轉用那已修正過的規則。經過這樣的循環試驗,孩子的說話,也就會愈來愈接近大人文法了。
語言的學習,既然得靠孩子自己的努力,所以大人要?許孩子在努力過程中每一個嘗試、每一個自我修正,也就是要允許孩子說錯話!緊迫盯人、不放過每一個錯誤,被否定的,是孩子主動思考的能力;被否決的,是孩子自我嘗試的努力和動機。
許多大人對幼兒語言學習的另一個誤解,就是認為錯了,要馬上訂正,這樣的及時教育,最有效力。在這個教養前提下,大人把孩子的學習過程當成國文考試的改錯題,所以只要大人不斷的耳提面命,那幼兒就會說標?的話了。但實情也不是如此。
語言學習,有其時間表
學會說話,像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其實很復雜,需要很多因素的配合和運作。而其中最重要因素,就是成熟度,也就是說,它是有時間表的!比如說,新生兒的口腔很小,舌頭?據了它大部分的空間,所以那時候的口腔(生理發展),并沒有預備好要發出語音。
奇妙的是,口腔機制雖暫且不管用,但新生兒聽力的發展卻相當成熟,所以他們會很專心的看大人發音的嘴型、聽大人(尤其是媽媽)說母語時的語調、發現語言和環境間的連結關?(比如說,這個人一出現,就會聽到媽媽來了)。雖然嬰兒還無法開口說話,但他的內在已積極的在做練習和儲備,所以到了六個月前后,當他的口腔機制長進了,他就開始牙牙學語,ba-ba、ma-ma的練習他聽見的,以及他所能發出的聲音,尤其是語音。
這種發音的時間表,說明了為什?你的寶寶說話會臭奶呆。既然有時間表,大人是急不來的。比較有效的做法,不是立即訂正;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持續示范,等待時間表的成熟,要允許孩子暫時的發錯音。
愈小的孩子,因生活經驗少、能表達的詞匯少,在尋求詞匯和指稱物之間象徵關?的道路上,就愈會出現過度類化(例如指鹿為馬)、或是類化不足(如糖糖不是糖果)的現象。這些現象,不是大人想改就能改,勉強不來的。
比較有效的是,以擴充和澄清的方式,來示范正確的用語。目的不在糾正,而是提供完整的線索。讓孩子隨著生活經驗的增加、詞匯原則加大、詞匯量增廣等發展,逐步悟出詞匯和指稱物之間的穩定象徵關?。例如,當你聽見孩子指牛為狗時,不妨說:
“?也是有四條腿。這?會哞哞叫的動物,是!!
所以,請允許孩子用錯詞,不要直接批判孩子的用語!去澄清孩子所說的,去擴充孩子的詞匯和觀點。這樣的做法,比較有效,也不會阻絕孩子自行歸類的思考練習和努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451841.html
相關閱讀:1歲7-8個月寶寶愛看的書
家長如何培養出能說會道的寶寶呢-
孩子出現口吃時的教育對策
孩子發燒夜間如何護理
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演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