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將孩子的生命歷程設想了一遍又一遍,又把人世間的喜怒哀樂雜入其中,最終發現了近乎真理的鐵的事實:只有擁有了健康的身體、達觀的心態、豐富的技能以及足夠的聰明才智,才能在榮辱成敗、進退得失之際從容面對,才能在世事滄桑、朝代興替中超然自保。做為一個負責任的母親,目標已然確立,剩下的就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了。
接下來,當然是如饑似渴的閱讀了。令自己不勝驚訝的是,在幾乎所有的育兒書中,都特別強調了早期教育尤其是三歲以內教育的重要性,列舉的數據可謂令人怵目驚心。杰出的日本兒童教育家木村久一研究發現:如果生下來就在理想的教育條件下培養,兒童可以發展自己智力的百分之百,但是,如果從五歲開始才進行教育,就算是理想的教育,兒童也只能發展自己智力的百分之八十;若是十歲才開始,則只能發展百分之六十了。美國著名教育家本杰明·盧布姆則指出:人十七歲之前的智力,大約一半是四歲之前完成的,百分之三十完成于四至八歲之間,只有百分之二十在余下的九年完成。著名教育家井深大的說法更是聳人聽聞: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機是無限接近于零的時候。
著名作家張愛玲的一句話驀然涌上心頭:出名要趁早呀,隨即被自己篡改為:教育要趁早呀!
自從打心眼兒里接受了早教理論,各種各樣的早教方案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床頭。細細研讀后發現,以前自己對早教的誤解實在是太深了。正如莊周所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耶?因為自己對早教無知,就對早期教育妄加否定,給那些負責任的媽媽潑冷水,回想起來,當真汗顏。
有許多人誤以為早教就是侵占孩子的游戲時間,強行灌輸文化知識,令孩子疲于應付,苦不堪言。其實,早期教育理論的精髓恰恰就是個玩字。越是玩得精、玩得巧、玩得花樣翻新,越能收到好的效果。早期教育講究的是不分學科、不論難易、隨時隨地,因此,孩子在不知自己是在學習的狀態下已經學到了許多東西,絲毫感覺不到被迫與無奈。自己一年多的育兒實踐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這個理論的正確性,也一次又一次地堅定了自己實施早教的決心。如今,小兒乖乖已滿一歲九個月,他的語言能力、運動能力、記憶力、注意力與觀察力都發展得較好,這些無不是在大量的游戲過程中培養的。
人們對早教的另一個誤解是,小兒的大腦尚未發育成熟,學習太多的東西會累壞的,因此,還是等大些再說吧。然而事實上,人的大腦正是在不斷的、大量的刺激下發育起來的。刺激越多、越豐富,大腦就越聰明。有些媽媽們并不知道,您的小嬰兒是多么向往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多么渴望您用活潑有趣的方式去激發他的感覺呀!
還有一些媽媽也從各種途徑聽說過早教理論,但因為忙于事業或忙于賺錢而沒時間具體實施,以至坐失了早教的大好時機。在這里我很想替她們算一筆帳,一個三歲前獲得了良好啟萌教育的孩子,心智得到了盡可能的開發,自小培養了旺盛的求知欲,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以學習、鉆研為樂趣,那么在以后的學習生涯中,不知要讓媽媽省多少心,再庸俗一點說,更不知要為媽媽省多少錢!因為,沒有一個母親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前途暗淡,當孩子在學習上處于弱勢時,鮮有母親不為孩子請家教、報補習班,甚至陪讀陪寫,以至筋疲力盡。有些人甚至遷怒于孩子,極大地影響母子感情。如此算來,早教的投入產出比不可謂不高了。
再需要強調的是,早教并不只是讓孩子幾歲時會北幾首唐詩、會認多少個漢字、會說多少個英語單詞。歸根到底,早教是要激發孩子的潛能,培養他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奠定他健康明朗的人生基調,給他的壯麗人生以一個美好的開端。
這個柔弱得完全依賴他人的小生命,這個除了自己的身體便一無所有的小生命,他從宇宙的某個角落來到了你的眼前,媽媽們,你將給他一種怎樣的人生呢?
去早教實踐中尋找答案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467110.html
相關閱讀:幼兒學國學要“學之有道”
家有男孩,如何養更出色?
孩子學新事物家長應耐心
我家有個乖苗苗
幼兒閱讀內容應簡潔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