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角色扮演游戲”讓孩子愛上識字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學齡前教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在每個人的童年,都曾樂此不疲的玩過“角色扮演”游戲。國外的研究多年前就已經證明,早期教育角色扮演游戲并不是打發時間的無聊小把戲,而是孩子開始有“符號”的概念,將逐漸進入認字的敏感期。

  認字的過程,就是用一個抽象的字符代替某個實物或者某種感受。事實上,文字就是一種“符號”,一種“替代品”。孩子會使用替代品,喜歡角色游戲,就更加容易接受文字。幼兒教育專家、華師大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副教授王順妹表示,她一直很強調“角色游戲”的重要性,主張家庭和學校多進行角色游戲,這對孩子的發展有多方面作用。

  當然也有些特別的孩子,在兩歲多就對文字表現出興趣,聽故事時會不斷問家長“這個是什么字”、“那個是什么字”,一些孩子小班時就能拿起報紙讀,但這樣的孩子是少數,在兒童群體中只占5%。

  識字能力和智商沒有直接關系

  幼兒心理咨詢工作中常用麥卡錫智力量表,其中“語言”、“數字”、“記憶”這三方面概括兒童的智力狀況,識字作為語言能力的表現之一,也是衡量孩子智力發展狀況的因素。幾乎每個家長發現孩子在識字方面落后于別的孩子,就擔心是不是孩子太笨了。王順妹說,雖然自發地學會認字,并且認字較多的孩子,確實更聰明一點,但是識字能力和智商并沒有直接關系。

  關于“幼兒要不要學習認字”這個問題,教育界一直存在爭議。其中最主要的是反對一些“拔苗助長”的現象,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種超越學齡前兒童身心特點的教學方法。之所以會認為識字能力對孩子有影響,實際上在教育學界普遍的看法是,能夠認字相對來說更能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設想一下,一個有一定文字基礎的孩子,讀起《十萬個為什么》來,其興趣和動力肯定比一字不識的孩子要強。

  而幼兒語言專家張明紅副教授則認為,想要幼兒認字,其實很容易。東方的文字,尤其是我們中文方塊字,帶有“象形”,或者說“圖形化”的特點,利于幼兒的記憶。理論上來說,孩子具有視覺記憶以后,就可以認字。一般來說,孩子出生之后就具有了視覺記憶。學齡前兒童認字,是一個自然而然的事情,沒有要或者不要讓幼兒去認字的問題。

  識字在動作和感知中進行

  早教網幼兒園在對大班學生進行測試時,發現有一個班所有的小朋友都把“糖”字,念成“甜”。了解下來,發現原來小班時候,老師曾經在一次游戲中教孩子們認識“糖”這個字,教完后特地給每個孩子嘗了幾粒白砂糖以加強他們的印象,還特地問了小朋友“糖甜不甜?”當時孩子都說“甜”。于是,他們根據自己感受到的實實在在的“甜”,愣是把“糖”字認成了“甜”。

  這就是孩子識字的特點,也是家長最需要了解的,學齡前兒童總是把抽象的符號與直觀的感受聯系在一起。通常小學生的識字從學拼音、記筆畫開始,但對學齡前兒童來說,很難接受這些抽象性符號。從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和認知特點出發,應該是整合性、綜合性、參與性的。

  實際上,幾乎每個家長在教孩子認字的時候都會發現,“七”、“八”這類極其簡單的漢字,對不少上小班的孩子來說,認起來卻很困難。其實這也是和孩子的認知特點有關。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沒有數字概念,小班階段的孩子,一般能認識四以內的數字。而超出他們認知的“七”、“八”,對他們來說會因為難以理解而很難認識。同樣道理,很多幼兒都能認識“可口可樂”這四個字,因為他們平時接觸很多,喝了以后還印象深刻。而“共產黨員”、“少先隊員”這些字眼,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因過于抽象,學起來就比較難。

  依據這個特點,家長可以設計一些游戲,讓孩子親身參加活動來構建漢字,與漢字進行鏈接,此時漢字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少幼兒園都做過同樣的一個游戲:簡單布置一個“菜場”,用文字和對應圖片陳列出一些簡單的蔬果,比如“青菜”、“蘿卜”、“土豆”等,當然種類不多,然后進行買菜游戲。“你想要什么?”“青菜。”“青菜多少錢一斤?”……在這個過程中,漢字在無意中被反復強化了,而孩子也會自發地注意這些漢字。一節課下來,有些字孩子已經自發地記住了。甚至沒有被念過的菜場的“場”也被不少孩子記住了。

  張明紅說,所謂讓孩子在參與中學習,也不一定要特別設計游戲,其實在閱讀的過程中,在你講故事給他聽和他講故事給你聽的時候,在帶他進公園、商場玩的時候,和孩子就故事或者所見所聞展開討論,幫助他分析,說說你怎么看這個事情,社會上對此有哪些規則等等。這樣高質量的互動性質的親子溝通,是在給孩子傳遞大量的信息,也是在讓孩子通過親身參與,親身感知地進行學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487631.html

相關閱讀:幼兒閱讀內容應簡潔淺白
我家有個乖苗苗
孩子學新事物家長應耐心
幼兒學國學要“學之有道”
家有男孩,如何養更出色?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