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性小細胞性貧血,主要是缺鐵所致,其次是缺乏蛋白,這些物質的缺少都障礙血紅蛋白的形成。(改善性愛質量必備的八大準則)這種貧血可發生于小兒任何年齡,但以生長發育較快的嬰幼兒多見,3歲以下兒童發病率較高。據1981年對我國11省市7歲以下小兒統計,1/3兒童有程度不同的貧血。此病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病因有以下幾方面:
先天因素:新生兒出生時儲鐵量與貧血有關。胎兒從母體獲得的鐵以妊娠最后3個月為最多,主要儲在肝臟內,再加上出生后紅細胞破壞所釋放的鐵,可夠生后3~4個月造血的需要。未成熟兒、多胎,多胎或母親有嚴重的缺鐵性貧血,嬰兒就會很早出現貧血癥狀。
飲食因素:飲食中的鐵供給不足也是導致貧血的主要原因。母乳中含鐵量都較低,牛奶比人乳還少,如果單用奶類喂養而不及時添加含鐵較多以及能促進鐵吸收的輔助食品,也易造成缺鐵性貧血。個別兒童長期挑食或偏食,或長期腹瀉,腸吸收不良,消化道畸形等都可造成缺鐵性貧血。
生長因素:小兒體格增長時血容量也增加雷達此,生長越快,需鐵越多,在出生4~6個月時先天儲鐵已經用盡。嬰兒1歲時體重已增加到初生時的3倍,早產兒可增加5~6倍,所以嬰兒期特別是早產兒最易發生缺鐵性貧血。新生兒全身的鐵約0.5克,而成人為5.0克,因此在整個小兒期,一般飲食供鐵要求每天6~16毫克。
鐵的丟失較多:特別是長期少量失血,如反復鼻衄、咯血、便血(包括隱匿便血)等,常見出血性疾病、鉤蟲病,消化道畸形等都可引起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起病較緩慢,開始皮膚粘膜逐步蒼白或發黃,以口唇、口腔粘膜及甲床最明顯,易疲勞,年齡較大的患兒常訴頭暈,耳鳴,眼前發黑等。若血紅蛋白下降到6克以下,則可出現精神煩躁、易哭鬧、精神不振、不愛活動、食欲減退、消化不哀墾、肝脾淋巴結輕度腫大、呼吸脈博加快,重者心前區出現雜音,甚至可發生貧血性心臟病,手腳指甲向中央凹陷呈勺狀。
缺鐵性貧血的預防:
妊娠期間要有足夠的鐵供給胎兒。孕婦宜多食用含鐵及維生素C的食物,因維生素C可促進鐵的吸收,肉類也有同樣的作用。貧血的孕婦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適當的鐵劑,特別是妊娠8個月時,胎兒從母體中攝取大量的鐵,存于胎兒體內。
生后要合理喂養。對嬰幼兒及兒童及時添加鐵較多的食物,但需根據既往養情況和消化能力逐漸添加,在膳的食物,但需根據既往喂養情況和消化能力逐漸添加,在膳食中如果只注意到補充鐵蛋白質的攝入,也會影響血紅蛋白的形成,因此還要注意蛋白質的補充。
含鐵豐富的食物有豬肝、瘦肉、海帶、紫菜、黑木耳、香菇等,其次為豆類、蛋類、蔬菜、水果等。這些食物都能有效地預防缺鐵性貧血的發生。
缺鐵性貧血的治療:
缺鐵性貧血的患兒抵抗力低,要避免交叉感染,找出患病原因對癥治療,合理喂養,保證睡眠。
合理補充鐵劑。硫酸亞鐵0.3克,每日1~2次口服;10%枸櫞酸鐵胺,每日5~10毫升,分2~3次口服。鐵劑對胃腸有刺激性,最好在兩餐中間服用,同時服稀鹽酸或維生素C,促進鐵劑的吸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498419.html
相關閱讀:如何緩解寶寶打針的疼痛
寶寶鼻塞打噴嚏 可能是患過敏性鼻炎了
春季補鈣 謹防寶寶 重口味
盛夏季節 預防寶寶中暑吃什么好?
春節幼兒安全健康問題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