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教育的不一致性
幼兒園和家庭是幼兒最直接、最明確的環境。兩種教育的不一,可能會造成幼兒性格的多重性。比如幼兒在幼兒園里往往接受正規的教育,老師既能愛護幼兒,又能嚴格要求他們,對正確的行為加以表揚,對錯誤的行為加以批評,獎罰分明,使孩子逐漸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掌握正確的是非觀念和道德行為準則。 而在家中,有些父母,特別是上一輩的老人,很難把握“愛”與“嚴”的尺度。常常從感情出發,一切順著孩子,想要什么就給什么,想干什么就讓干什么,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勞動,怕燙著,怕累著,孩子整天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甚至當孩子表現出不尊敬老人、任性霸道的行為,也只是一笑了之。
家庭與幼兒園兩種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教育方式,容易造就幼兒性格的多重性。所以,父母應經常主動到幼兒園去了解決孩子的情況,與教師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和體會,對孩子要統一要求。
另外,對于孩子來說,現代社會已不再只是幼兒園、家庭構成的平面,社會環境、個人交往、公共娛樂機構、大眾傳媒等各種因素,都可能對孩子的行為模式產生直接影響。這些影響彼此之間可能存在很大差異,父母和教師要注意仔細觀察孩子的行動,分析孩子的行為特征,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導。
增加社會交往經驗
由于生活繁忙,做父母的很少有機會帶孩子一起參加社會交往,孩子的社交活動往往處于無控制、無教育的狀態。父母最多只能叮囑孩子:你到某某地方要注意怎樣怎樣。孩子很難學到諸如“誠懇一致”、“不卑不亢”等社會交往的原則和方法。交往經驗的匱乏,可能導致孩子在不同的環境中,采取截然不同的行為和方式。父母應像重視孩子的營養那樣,重視孩子的社會活動,并能做出榜樣,經常帶孩子參加一些健康的社交活動。成人世界當中,有些社交方式不夠健康,如拉關系,走后門等手段,應避免讓孩子接觸和模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501399.html
相關閱讀:父母教育孩子要避免的事情
沒有理想的孩子才會厭學
玩耍,是寶寶樂觀個性的催化劑
10件小事毀掉孩子自信心!
父母不要怕孩子內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