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幼兒多說自信的語言,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如下:
1.可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誘導幼兒多說充滿自信的語言。如:孩子病了,誘導
孩子說“我自己能疊好衣服”或“穿好衣服”;上攀登架時鼓勵孩子說“我一定能攀到最上面”等。在長時間的誘導培養下,孩子便會養成用自信的語言、自信的口氣說話的習慣,在自信的語言調節與監督下,孩子便會形成自信的行為習慣與心理活動方式,使自信心得以培養與提高。
2.可提高幼兒的競爭意識。教師與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鼓勵孩子說充滿自信的語言,很容易在班里或家庭形成競爭的氣氛。如上體育或講故事比賽前,先問一問孩子們誰想得第一名。孩子們會紛紛回答說:“我能得第一名”、“第一名一定是我的”等。這樣便會立刻形成競爭的氣氛。若能經常這樣做,使孩子長期處于競爭的環境中,在這種氣氛的影響與熏陶下,孩子的競爭意識便會在不斷運用自信語言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為。
3.可提高幼兒的目的性與責任感。自信語言的說出,不僅需要對個人能力與行為等有充分的認識與了解,而且要求對所進行的活動具有明確的目的,具有對自己言行負責的態度。如有位母親最初讓5歲的孩子上街買油、鹽、醬、醋時,孩子總說自己不會或不敢去買。即便勉強答應去買,不是貪玩丟了錢或瓶子,就是錯把醬油買成了醋,使人哭笑不得。后來,她改變了方法,在交給孩子任務時,總要想辦法鼓足孩子的勇氣,誘導孩子做出愉快而自信的回答,這樣做后,孩子為了不使自己失言,每次都能主動地了解、牢記交給的任務,在明確目的基礎上,自覺地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認真、盡力地完成任務。教師與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若能根據孩子的特點,鼓勵孩子多說自信的語言,及時指導,提醒孩子明確活動的目的,使孩子的語言行為一致化,多次反復之后,孩子行為的目的性與責任感就會明顯提高。
4.可促進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自信的語言,往往是在考慮自己的能力特點與對方或他人對比的情況下說出的,也是自我主張、獨立能力的表示,自尊與榮譽感的需要。幼兒期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識能力較差,對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與特點往往估計不足,常常出現語言過高與不符合實際的現象。如看到別的小朋友攀上了攀登架,就會很自信地告訴別人自己也能攀到最頂上;看到別的小朋友畫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就滿有把握地說自己畫得會比他更好……。孩子這些自信的語言,雖然往往不符合實際,嘴高手低,但是在實現自己語言的活動過程中,卻往往能使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在成人的指導下,孩子便會更加符合實際。同時,自我意識水平的發展,對幼兒自信語言的發展也有一定的調節與促進作用,能使幼兒的自信語言更加果斷與堅定。
另外,鼓勵幼兒多說自信的語言,對幼兒個性的發展、意志品質的培養、思維與想象等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501401.html
相關閱讀:玩耍,是寶寶樂觀個性的催化劑
父母不要怕孩子內向
父母教育孩子要避免的事情
沒有理想的孩子才會厭學
10件小事毀掉孩子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