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普通話是我過普及推廣的語言,所謂“會說普通話,可以走遍全中國”。父母從娃娃就抓起教學普通話,助于讓寶寶日后更好地適應學習和生活,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家里就要堅決禁止說方言。
一歲左右寶寶開始依依呀呀開口學語了“baba mama”。此時爸爸媽媽感到萬分激動,于是開始教寶寶一些英文啊或普通話啊,而奶奶爺爺們就對寶寶說的家鄉方言,甚至保姆的方言,這樣復雜的語言環境拖慢了寶寶開口學話的進度和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意味著家庭語言環境對寶寶的語言能力發展有著最直接的影響。
其實對于教寶寶普通話還是方言這問題上,父母們的看法大同小異。據報道,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帕特里夏庫爾研究發現,當嬰兒聽到不同方言的音素時,他的大腦就會組織一組神經細胞來識別并將之儲存,這就是為什么說1歲前要多跟幼兒說話的科學依據。此外,1周歲時,嬰兒對于沒有聽過千萬次的音素就無法辨認。逐漸年齡的增長學習新語言就會備感困難。
這也就是說,在1歲前請家長放心地為孩子的大腦儲存不同的語言,盡可能開發寶寶的的“語言識別能力”。當然,什么事情都有個度,刻意為寶寶創造太復雜的語言環境,反倒會影響寶寶多種方言的學習。
怎樣教孩子說好普通話
有些父母尤其是祖輩總有這樣的顧慮:“我們的普通話不標準,說起來別別扭扭的,自己聽得都怪別扭,還影響寶寶的普通話學習,還不如干脆就說方言呢!逼鋵,這是一種思想上的誤區,你不能因為普通話水平較差就放棄在家和寶寶說普通話。要知道,即使是帶有方言腔的普通話也比純粹用方言與寶寶交流更有益于他學普通話。
適當運用鼓勵手段
寶寶能夠去掌握地說普通話時,父母要給予積極的鼓勵和支持,讓他感到自己的表達方式是被接受及肯定的,以激發說普通話的信心和勇氣。當寶寶出現語言錯誤時,再恰當地引導糾正,切勿嘲笑、指責、訓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538988.html
相關閱讀:孩子出現口吃時的教育對策
1歲7-8個月寶寶愛看的書
孩子發燒夜間如何護理
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演說家
家長如何培養出能說會道的寶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