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詩慧,1987年入行成為模特兒,1992年與藝人王敏德結婚,兩女一子都曾及就讀本地津貼學校,現為家庭主婦、(兒子的)私人補習老師、時裝表演統籌。
女兒小時候說謊,我寫了這張字條貼在她床頭,提醒她做人應有8個特質,包括:Honest(誠實)、Appreciate(欣賞)、Respect(尊重)、Responsibility(責任心)、Loving(忠實)、Genuine(真誠)、Caring(關懷)及Cherish(珍惜)。這取材自美國兒童節目Barney&Friends。我發現香港孩子或會缺乏其中之一,如不懂珍惜或不懂欣賞。
第一,父母永遠都覺得孩子留在身邊最安全,不論發生何事都可照顧他們。第二,我希望孩子能學好中文。第三,本地學校紀律較好。雖然我給人感覺「西化」,但我很重視尊師重道、基本禮貌等。對我而言,品德永遠排首位,學業跟隨其后。
品德一定要從小教起,沒可能孩子20歲,你才教他做人,父母也要以身作則。在哪里讀書都一樣,只是環境、認識的人有所不同,可待孩子思想、行為成熟才讓他們去(體驗)。有些人為讓孩子獨立,中一、二便送他們留學,我認為“馬死落地行”,不用擔心孩子無法獨立。
各階段都有不同的挑戰。孩子小時候,怕他吃不飽、穿不暖。現在常擔心他們交朋結友。我問女兒“跟誰出去”,她說“朋友嘍”,我說“朋友沒名字的嗎”,她才道出名字,然后說“你的朋友我也不是全都認識”。我說不介意她認識我的朋友,也愿意讓她知道他們的名字。我這樣問她,只是出于關心,并無侵犯她的私隱或私生活。最近有報道指長女“去蒲”、“攬仔”,我問她那個是什么朋友,她指“難道我在外認識朋友也不行嗎”。我想一想,她真的沒有需要向我交代,我也應相信這么多年來對他們的教育,對他們、對自己有信心。我不煙、不酒、不“蒲”,但人人做事方式不同,不能把我的標淮套在他們身上。現在想去控制他們,會帶來反效果,長女在美國自由自在生活了兩年,我常提醒自己要代入她的想法,過分管束或會令她想回美國生活�! �
他是個不太注重學業、紀律的人,我剛好相反。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常說我像軍訓,常有摩擦。有一次,我兩星期沒跟進孩子的功課,女兒默書竟然“零雞蛋”。對自己有要求、有責任心的孩子,(即使沒有父母監督)也會做好本分,否則父母有責任指正、引導他。教導孩子需要時間和耐性,但丈夫沒有耐性。例如,早前他說要教我玩滾軸溜冰,我穿好鞋后站不起來,他只會說“getupandgo”(起來,去吧),不會一步一步教,而是覺得“你行的”。英文不懂問他,他會以“不知道什么來的”帶過就算,不想參與教導孩子讀書的事情。兒子快考試,丈夫竟致電問他想去哪兒玩。我告訴兒子“爸爸不知道你快要考試,需要溫習,你有責任告訴他”。但丈夫會覺得我霸著兒子,不讓他們“父子樂”�!�
我很享受從facebook等看到孩子的生活點滴,知道他們跟誰一起,在做什么。小時候女兒曾張貼泳衣照,其實很正常,但是我怕她們不懂事,連洗澡照也放上去,所以有責任提醒他們�,F在,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怎樣的心態去張貼照片、文章便行,不會約束他們。
最想跟教師說的話:
別標簽學生。有些孩子成績欠佳,老師便認定他們品行也差劣。孩子做得不好,希望老師不要踐踏,能多鼓勵。
家校合作最需要什么元素?
溝通。以兒子曾就讀的小學為例,家長隨時都可以進入校園,與老師關系親密。孩子在校內發生的事,家長?如指掌。
假如由你決定,希望子女現在多大?
很矛盾,我希望他們永遠是puppy(年幼)階段,很可愛,也不用擔心讀書等事情,但除非我是“小飛俠”(意指不會老),否則百年歸老后,誰去照顧他們。
假如子女離家365日,你會說什么?
Nodrugs(不要吸毒)、nosmoking(不要吸煙)、notattoo(不要紋身)。雖然說了未必有用,但我有責任提醒他們照顧好自己。
假如子女結婚,你會送什么?
不刻意送些什么,把自己的首飾送給他們。
假如舉家移民,會去哪里?為什么?
我們不會移民,IloveHongKong(我愛香港)!
假如你與子女身分對調,你向對方說的第一句話是什么?
Iloveyou(我愛你)。
稿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565727.html
相關閱讀:幼兒學國學要“學之有道”
幼兒閱讀內容應簡潔淺白
我家有個乖苗苗
家有男孩,如何養更出色?
孩子學新事物家長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