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能帶來什么好處?做起來簡單卻成效顯著
一切都可歸納為一項簡單的兩個層次的公式:
▲你讀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歡讀,就讀得越多。
▲你讀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聰明。
讀書給孩子聽就像和孩子說話,同樣基于以下的理由:樹立孩子的信心,帶來歡笑,拉近彼此的距離;告訴孩子信息或向孩子解釋問題,引發孩子的好奇心,激勵孩子。在朗讀中,我們還可以:
▲在孩子的腦海中,將閱讀與愉悅聯系在一起。
▲創造背景知識。
▲建立詞匯基礎。
▲樹立一個閱讀的典范。
讓我們看看終身閱讀者是如何培養出來的。許多教育界人士忽略了兩項有關閱讀的基本“人生事實”。少了這兩個定律的相互作用,教育改革的成效將微乎其微。
閱讀定律一:人類是喜歡享樂的。
閱讀定律二:閱讀是積累漸進的技能。
現在我們來研究定律一:人類是喜歡享樂的。對于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事,人們會自愿地反復去做。我們去自己喜歡的餐廳,點自己喜歡的食物,聽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的電臺,探望自己喜歡的親戚。反之,對于自己討厭的食物、音樂及親戚,我們則避之唯恐不及。這不僅是一條定律,更是一個心理上的事實。當我們的感官將電子與化學信息發送到大腦中的“有趣區”或“無趣區”時,人就會做出正面或負面的反應。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一位杰出的動物心理學家,將所有行為分成兩種簡單的反應:接近與回避。我們接近帶來快樂的事,回避帶來痛苦或不愉快的事。
愉快就像膠水一樣,能粘住我們的注意力,但只朝喜歡的方向吸引。當欣賞一部電影時,我們就會沉浸其中;不再喜歡時,這種投入的情緒即告中斷。這種情況幾乎適用于所有我們愿意去做的事。每當我們給孩子朗讀時,就會發送一個“愉悅”訊息到孩子的腦中,甚至將之稱為“廣告”亦不為過,因為朗讀讓孩子把“書本”、“印刷品”與“愉悅”劃上等號。然而,很多時候,“不愉快”卻和“閱讀”與“學!甭撓翟谝黄。學習的經歷可能是乏味的、無趣的、威脅性的與毫無意義的──接連不斷的學習單、密集的發音練習,以及一考再考的小測驗。如果一個孩子很少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只遭遇到“無趣”,那他的自然反應就會是回避。
這種現象將我們帶到閱讀定律二:閱讀是積累漸進的技能。這意味著,閱讀就像騎自行車、駕駛汽車或縫紉一樣:為了要做好,你必須去實踐。你讀得越多,就讀得越好。
最近25年的閱讀研究證實了這項簡單的公式──對任何性別、種族、國籍和社會背景的學生都適用。讀得最多的學生,讀得最好,成績最高,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最長。相反,讀得不多的學生,就無法很好地掌握閱讀。在美國,不論大人還是小孩,大家讀書都不多,因此閱讀能力都不強。
為什么不多讀書呢?因為根據閱讀定律一,美國人在學校生活中獲得了太多關于閱讀的“不愉快”的信息,在家里又缺少“愉快”的信息,因此削減了對書本的好感。他們對書本避之唯恐不及,就好像小貓躲避熱爐子一樣。我在下一個問答中,可以為此提供充分的證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573402.html
相關閱讀: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演說家
孩子發燒夜間如何護理
家長如何培養出能說會道的寶寶呢-
1歲7-8個月寶寶愛看的書
孩子出現口吃時的教育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