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時一會兒玩橡皮,一會兒畫小人,有時干脆盯著外面發呆……是不是多動癥?”如今,不少家長有著類似的困惑。
事實上,玩是孩子的天性,愛玩想玩說明他們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在玩橡皮、畫小人的過程中,很可能已經沉浸在自己創造的故事里。因此,家長不要輕易給孩子扣上“多動癥”、“注意力缺陷”等帽子。如果孩子聽勸,被提醒后能好好完成作業,而且有目的、有計劃,不會不分場合搗蛋,則要考慮其他原因。
家長第一要思考,孩子日常的游戲時間夠不夠。
如果安排了太多的學習班,孩子被“學習”重壓,玩的意愿被長期壓制,就可能通過各種渠道反彈出來。
第二,家長不妨參與孩子的游戲,和他一起玩玩具、畫畫。
待孩子沒有恐懼心,完全信任你時,再適時問問他:“玩的時候你心里想的什么故事,能講給我聽聽嗎?”然后等待孩子的回答。只有了解孩子玩的真正原因,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
第三,可以利用周末等機會,給孩子創造與同伴一起玩耍的機會,鼓勵其大膽融入人群。
同濟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教授 姚玉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593889.html
相關閱讀:怎樣對待早熟的孩子
家長18種做法毀掉孩子自尊
你會吸引孩子和你說話嗎
你剝奪了孩子創造表達愛的機會了嗎
強勢母親對孩子的心靈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