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讓幼兒多講,這是應該從小培養的習慣,也是語言活動一直強調的要求。光靠幾十分鐘的流動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日常生活中的詩集就顯得尤其重要。這就需要教師在組織一日活動時,不能一味求安靜,而應提供機會,創造條件,鼓勵幼兒多交談,多傾聽幼兒的爭論。如在散步時,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看,而更應讓他們講。因為換了一個環境,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所引起的感覺是不同的,可能會使他們聯想到什么,于是,應付有講的愿望。這種講的隨意性,使幼兒能隨心所欲地講出心中的想法。經?梢钥吹,有時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孩子會旁征博引地去說服別人,這需要幼兒有較多的知識與較好的口語表達能力,這個復雜的思維過程就不是幾十分鐘能完成的任務了,久而久之,就能形成愛講的習慣。
二. 彩可行措施,幫助幼兒把語言精煉化
大班幼兒的講述經常有這樣兩面三刀種現象,一種是短話長說,說了很長時間但所講的是流水帳,沒有圍繞明確的主題;另一種是長話短說,明明有主題且有許多內容可講的話題,三言兩語就講完了,不會加以深化描繪。對待這兩種現象,教師應分別對待。
。ㄒ唬 對第一種流水帳的現象,教師應強調圍繞主題講,可彩這樣幾種方法。
1.教師例題,讓幼兒講。如講星期天的一件事,這位小朋友講的時候選擇了星期天去看猴子,引導時請這位幼兒講出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只要求講看到的猴子是怎么樣的,不要求他講其它的東西。
2. 詞語接龍,用指針的方法讓幼兒詞語接龍,逐步過渡到接一次龍,用這個詞語說一句好聽的話。
3. 教給幼兒關聯詞,使幼兒學會使用復合句。有時幼兒講的話不是長,而是羅嗦。如有的幼兒講:“動物園是有大象、還有猴子,還有黑熊,還有長頸鹿,還有……”。一大串的“還有”,讓人感到羅嗦,冗長,但如果學會了“有…有…還有…”這個句式,那么就簡略得多,且條理也清楚得多。在大班末期,應已能掌握“因為…所以…”、“如果…就…”“先…接著…最后…”、“要是…就…“之類的句式,使幼兒在講述的時候,自己調整,從而達到短話短說,清楚簡潔的目的。
(二) 有一件事,明明有許多可講,有的幼兒三言兩語就講完了。一般來說,這種現象的產生有兩種原因:一種是缺乏觀察力,另一種是不太會使用形容詞。教師可以幫助幼兒,采取以下措施;
教給幼兒形容詞。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可用一樣東西讓幼兒加不同的形容詞。如小姑娘,幼兒就會加上可愛的、調皮的、聰明的、美麗的等形容詞,并根據不同的形容詞畫出不同的圖畫,使幼兒對不同的形容詞感興趣。
啟發幼兒多觀察。如有一位幼兒講“星期天去公園玩,看見公園里有許多花,有許多人,公園里真好玩”就結束了。
教師可以適時提問:公園里的花是什么顏色的?有些什么花?
有些什么人?人們穿著什么衣服?這段話就可以充實很多,聽的人也清楚明了,象剛才這位幼兒,教師第一次啟發提問時,很有可能會說不上來,這就要他第二次去仔細觀察,這就在無形中促進了幼兒的觀察力。久之就能培養觀察的很好習慣。
三、在大班末期,幼兒的觀察力與對詞語的掌握已達到一定程度,教師這時應該安排一定的活動,使幼兒跳一跳摘到果子。教師可逐步要求孩子根據主題進行想象、擴充,主題材的產生要與幼兒的生活貼近,就為幼兒所熟悉。如夏天真熱為題,幼兒可以根據生活經驗把枝葉低垂、人口渴、小狗吐舌頭等看到的現象編進去,并把記憶中看到過的有關熱的現象也編進去,這些續編,對幼兒的講述能力的發展是極有好處的。
總之,大班幼兒只有過好講述關,才能較好地適應小學生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602105.html
相關閱讀:孩子出現口吃時的教育對策
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演說家
孩子發燒夜間如何護理
1歲7-8個月寶寶愛看的書
家長如何培養出能說會道的寶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