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從剛出生開始,就在媽媽溫柔地搖晃中感受節奏。對于這時的他們來說,世界一片混亂,但只有這樣輕輕地、略帶節奏的動作讓他們找到一些秩序感和安全感。
之后,孩子每一項運動能力的發展也始終伴隨著他們自身帶有的節律,從最初爬行時的前后搖晃,到學會站立后的上下雀躍,再到邁著連貫、均勻步子的走路甚至奔跑。
伴隨音樂的一步步成長
1歲以內的寶寶已經能夠很熟練地對聲音做出反應,給爸爸媽媽一個眼神的交流,揮動一下自己的胳膊或腿腳,他正在找到肢體的感覺和力量。不過如果他認為這次的互動已經足夠,或者感覺不耐煩的話,他會毫不猶豫地把頭扭向另一個方向,不再理你。
3~4個月的寶寶:開始對聲音做出反應,所以要準備能發出聲音的玩具來吸引他的注意力。
“聽到聲音,眼睛就慢慢地跟了過來”。這個時期的寶寶身上已經出現這種明確的反應和互動了。隨著他的脖子越來越穩定,當他仰臥或趴著的時候已經能夠轉頭看聲音傳來的方向。爸爸媽媽這時可以選擇能發出聲音的玩具,或者給寶寶聽他喜歡的“嗶嗶”“叭叭”的爆破聲等來培養他對節奏和音樂的感覺。
6~7個月的寶寶:手腳已經可以動來動去,父母可以選擇比較舒緩的音樂作為玩耍時的背景音樂。
這時候寶寶的運動能力開始有了很大發展,他可以伸手去夠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以翻身,甚至可以坐著。因此,父母可以在寶寶身上看到他對聲音更積極的反應了,例如看到他想隨著音樂節奏活動身體等。但是,他還跟不上太快的節奏,所以最好選擇比較舒緩的音樂,然后幫助孩子配合音樂拍手或活動手腳。
8~18個月的寶寶:有可能會配合音樂跳起舞來,這時爸爸媽媽要跟著他一起跳。
會坐和會走的寶寶已經能夠和著自己喜歡的音樂旋律扭動身體跳舞了。剛開始,寶寶會完全跟不上節奏,這時他最需要爸爸媽媽的引導。
在剛學會走路后,寶寶每掌握一樣新的運動本領,他的動作以及動作所伴隨的節奏就越復雜。比如一旦他學會走路,就開始在走路的步伐上翻新花樣,有時候我們甚至分不清楚,他到底是在走路還是和著節奏跳舞呢?
18個月~2歲的寶寶:對秩序發生濃厚興趣,開始學習一些簡單的歌謠和舞蹈動作。
經典的童謠總是對任何時代的孩子都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數鴨子、丟手絹、一閃一閃亮晶晶等歌謠的共同點就是不斷重復的歌詞和節奏,這樣的重復在成年人眼里可能有些無聊,但卻是小朋友的最愛。這不僅讓他感覺到強烈的節奏感,而且帶給他自信心。每唱一句他都很自豪地知道下一句歌詞和調子是什么,在他熟悉的那些兒歌里,爸爸媽媽隨便挑選一首,唱上一句,他就能很快地接上下一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602482.html
相關閱讀:兒歌是兒童訓練語言的需要
如何幫助孩子發展藝術欣賞的能力
給孩子報興趣班要避免的誤區
幼兒怎樣學英語更有效?
培養寶寶藝術氣息的6個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