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中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則是了解人生和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徑。孩子在學校學到的主要是課本知識,孩子如果只是掌握課本上的那點知識,那么知識結構難免單一。閱讀有益的課外書不但有助于開闊視野、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學會為人處世等,而且可以增長見識,做到不出家門而知天下事,不出國門而了解世界各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
2.讀書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那些主人公具有美好品格的書籍,那些富有人文精神的書籍,很容易在閱讀者的內心引起震蕩。比如讀魯迅的書,會被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赤子之心打動;讀李白的詩,會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傲骨打動;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會被主人公保爾不向命運屈服的鋼鐵般的意志所折服……這些向上的精神會對人格起到升華的作用,并可以促使一個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3.讀書可以給我們打拼的勇氣和戰勝困難的力量。
讀書能夠祛除內心的浮躁,讓一顆心沉浸在文字寧靜的世界里,給心靈以慰藉和滋潤。還能祛除內心的空虛,讓一顆心在知識的海洋中漸漸豐盈、充實起來。所以,讀書人不會無奈和茫然,因為有書為伴;不會孤獨和寂寞,因為有書為伴。
4.讀課外書有助于積累詞匯,提高寫作能力。
博覽群書,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天長日久,自然會產生寫的欲望。而且因為讀的書多,寫起來也會有信手拈來的感覺。你如果多讀幾個孩子的作文,就會發現那些勤讀書的孩子,寫出來的作文大多引經據典,內容充實,而且有深度。杜甫詩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5.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孩子在學校主要依賴老師、教材和課堂,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聪矚g的課外讀物能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認知、主動吸收知識,并積極運用這些知識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有效地培養和確立主體意識,使孩子從依賴型的學習向主體型的學習轉變。
總之,可以用培根的一句話來高度概括讀書的好處:“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一個人想學有所成,一個重要的法寶就是讓讀書學習成為習慣。從小培養孩子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將使孩子受益終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608043.html
相關閱讀:1歲7-8個月寶寶愛看的書
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演說家
孩子發燒夜間如何護理
孩子出現口吃時的教育對策
家長如何培養出能說會道的寶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