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疑是孩子心底滋生的“暗鬼”,是人與人之間的“離心機”,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同時也會對他人造成傷害。因此,父母要及時幫助孩子糾正猜疑的性格與習慣,讓孩子重返人生的正常軌道。
針對孩子產生猜疑心理的原因,父母有以下幾種解決的辦法:
(1)父母說到做到,給孩子及時兌現允諾
父母如果以前經常欺騙孩子,所允諾的東西不去兌現,那么現在就要改變,說到做到,使孩子不再對父母產生懷疑;如果父母以前不信任孩子,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持懷疑的態度,現在必須改變態度,即便知道孩子可能完不成任務,也要對孩子多進行鼓勵,不要懷疑、打擊孩子;如果父母以前對身邊的人、事愛猜疑,現在要有意識地改變自己,不要再誤導孩子。
(2)幫孩子打破封閉思維、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在孩子猜疑別人的時候,父母要及時打破孩子這種封閉性的慣性思維,讓孩子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教孩子學會從正反兩方面思考,盡量客觀冷靜地處理自己所猜疑的問題。注重事實,不以主觀臆想為證據,這樣就能夠幫助孩子澄清事實真相,從而打消孩子對他人產生的懷疑。
(3)讓孩子學會開誠布公地交流,傾訴心中的疑惑
每個人的心情不可能始終快樂,哪天碰到不順心之事,可能就會很少說話,或者不搭理別人。此時猜疑可能就會隨之產生。父母要讓孩子學會不把自己的猜疑埋藏在心底,不去進行假想臆斷,而是去與被猜疑者進行開誠布公的交流溝通。只有孩子誠懇地說出自己的疑惑,與被猜疑者推心置腹地深談一次,才會弄清楚事實的真相,才能夠冰釋前嫌,孩子心里疑慮消除的同時,友誼也會重新建立起來。
周末,張海洋上街看見了自己的好朋友李商道,就高興地上前跟他打招呼,沒想到李商道沒有吭聲就離開了。張海洋心里十分難受,他不知道朋友怎么了,內向的他就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么事,得罪了李商道。
張海洋考慮了很長時間,找出了很多自己感覺對不住李商道的地方,但又覺得理由都不充分,他想,如果李商道當時為那些事情生氣,也不會到現在才想起不理自己。張海洋與李商道的關系很好,他不想失去這個朋友。在父母的鼓勵下,張海洋決定去問問李商道。
第二天到了學校,張海洋直接去找李商道,問他昨天是怎么回事,這時候李商道才向張海洋賠了不是,說因為父母昨天吵架了,自己心情很不好,就跑到了街上,所以當時才沒理張海洋。張海洋此時才知道,之前的猜想都是自己多疑。這次事件給張海洋一個很好的教訓,他知道以后有了什么疑惑應該及時找當事人問清楚弄明白,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如果獨自胡亂猜疑,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可能會把事情弄得越來越糟。
(4)提高孩子的信心,讓孩子寬容對待他人
父母平時要注意提高孩子的信心,孩子自信了,就不會擔心自己的言行舉止不當,也就不怕別人在背后議論自己的長短;同時,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對他人寬容大度,以化解他人的猜疑。
薛超智是一個各方面都比較優秀的孩子,他的成績好,體育也棒,品德也不錯,年年都被評為三好學生,是班里的焦點人物。
有一次,薛超智聽班里很多同學說男女談朋友的事情,他感覺好像都是在影射自己。因為成績好,班里的女生基本上都找他問問題,但其實他根本沒有談朋友。
薛超智聽到風言風語當時有些惱火,他想上前與別人理論,但想到父母平時教導自己對人要寬容大度,再一想,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歪,沒有必要去澄清那些流言,萬一不是說自己,反而惹火上身。于是,薛超智選擇了不予理會,他放下了猜疑,理順了情緒,像平常一樣高高興興地上下學,同班里的任何同學依然像往常一樣交往,包括那些可能在背后說自己壞話的同學。
一段時間之后,班里的風言風語消失了。薛超智以大度、寬容和十足的自信,使自己沒有被流言所傷害。
猜疑是良好人際關系的“腐蝕劑”,是人與人之間的“離心機”,是心底滋生的“暗鬼”。孩子若有了猜疑之心,父母一定要想法使孩子盡早脫離,以幫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620772.html
相關閱讀:你會吸引孩子和你說話嗎
強勢母親對孩子的心靈傷害
你剝奪了孩子創造表達愛的機會了嗎
家長18種做法毀掉孩子自尊
怎樣對待早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