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過生日,請了幾個小朋友,吃過蛋糕,寶寶和小朋友們進了自己的臥室,玩過家家的游戲。媽媽推門進去時,發現寶寶正在和其他的小朋友爭執。“你不能做媽媽,”一個小朋友說,“你是男的,男的只能當爸爸。”“你亂說,”寶寶面紅耳赤地說,“我就是要當媽媽。”
1.“你知不知羞啊,你怎么可能做媽媽……”
寶寶被媽媽嚇了一跳,大哭起來。×
2.“我家寶寶就是女孩啊,是我們的大女兒。”
“看,我媽媽都說我能當媽媽。”×
3. “你是男孩子。但并不意味著不可以做媽媽,因為你們在做游戲啊,等 下,寶寶也可以扮爸爸么。”
“就是,做游戲當然可以扮媽媽,也可以扮爸爸。”√
點評:
寶寶為什么固執地非要爭當媽媽的角色?其他孩子似乎對男女性別角色都很明確,只有他好像完全不清楚。在這種時候,媽媽不要責備寶寶,可以把他心目中的爸爸和媽媽的形象做個比較。比如說,讓他扮演爸爸的角色,然后再扮演媽媽的角色。兩者一比較,他完全可能很自然地扮演出媽媽的角色,卻不能很好地表演爸爸的角色。這是因為,他沒有表演爸爸角色的信心。這可能是由于爸爸工作太忙,他和爸爸一起生活的時間少,在他的思想意識里沒有培植出與爸爸一體感的緣故。在這種時候,媽媽不能像場景一中的媽媽那樣發火,簡單而粗暴地糾正寶寶的性別意識,也不能像場景二中的媽媽那樣,以玩笑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那會讓孩子產生性別角色錯位。像場景三中媽媽的做法就比較妥當,既然只是個角色扮演游戲,就不妨只把這件事當作游戲。
與此同時,寶寶的爸爸也要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多抽出些時間,讓寶寶有更多的時間和自己在一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665183.html
相關閱讀:專家認為性教育應始于5歲
小孩愛玩“小雞雞”怎么辦 父母該如何糾正
如何與孩子談論性問題
“性早熟”有哪些異常特征
肛欲期的表現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