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重養輕教”是一個病態的中國家庭教育,然而,養育孩子“養”與“教”是分不開的!梆B”為孩子的成長提供物質基礎;而“教”則是通過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情關系,把自己所認可的社會道德規范,引為習俗,潛移默化傳遞給孩子。
如果只“養”不“教”的話,孩子就很難形成正確的社會道德規范認識,也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那么,對于老人的“只養不教”,年輕的爸媽們一定要重視。但是,老爸老媽為我們幫忙帶孩子也非常辛苦,才能不引起家庭矛盾,不讓老人生氣,而又能使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呢?
希望以下幾點方法能對你有所幫助:
1.減輕老爸老媽的思想包袱。
一般來說,老人帶孩子有兩個心態,一是圖省事,二是圖平安。總是為了孩子平安和家庭的和睦作考慮,怕孩子萬一有什么閃失。老人帶孫子時往往多一份拘謹,怕媳婦埋怨對孩子照顧不周。所以,年輕的爸媽,應該讓老人大膽地教育孩子。即使孩子磕著了或碰了,也不要去責怪老人,老人才能夠放心地將孩子帶好。
2.告訴老爸老媽,孩子要“養”也要“教”。
老人對孩子的教育處于“重養輕教”的狀態,往往是緣于一種補償心理:當年不能滿足兒女需求的事情,如今都補償在孫子們身上。對此,年輕的父母要多與老人溝通。告訴他們帶孩子要“養”也要“教”,因為“補償”養育方式會造成了孩子的依賴性和惰性,使孩子養成了很多不良的習慣。
3.多帶老人學習育兒新知識。
年輕爸媽,平時應多與老人交流,可在有意和無意之中講一些有關孩子教育方面的事,讓他們意識到培養孩子獨立能力與文明教養的重要性。平時有時間,可以帶老人和孩子一起去參加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活動,以及參觀一些少兒科普知識、兒童教育座談會、少兒成長畫展等,還可以購買一些育兒圖書,給老人看;從而潛移默化地讓老人吸納新的育兒知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1000534.html
相關閱讀:母親節 寶寶的感恩教育補上了嗎?
一位爸爸的反思:孩子越來越聽話,我卻犯愁了
父母如何指導孩子交朋友
孩子以下四種行為,易被父母誤解
父母常吵架 對孩子的傷害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