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變英國青少年中廣泛存在的叛逆現象,英國政府寄希望于廣大父母,計劃開展教育改革,斥巨資幫助父母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
但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兒童成長過程中更易受流行文化、同齡朋友等來自家庭生活以外因素的影響。這無疑給英國教育改革項目潑了一瓢冷水。
同齡優勢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美國心理學家朱迪絲·里奇·哈里斯在英國《展望》雜志上撰文說,與家庭生活和遺傳基因相比,外部因素,如流行文化、同齡朋友甚至街頭混混等,對兒童的成長和性格形成影響更大。
哈里斯說,為了能在學校贏得歡迎、和朋友們打成一片,孩子們更容易接受來自同齡人的影響,而對父母的“耳提面命”不“感冒”。
哈里斯的研究成果同英國政府計劃推行的教育改革相沖突。
英國政府正計劃斥資3000萬英鎊(折合6000萬美元),引導父母糾正“失控”兒童的行為。
教育技能部發布了名為“家長學院”的全國性改革項目計劃。該項目將針對兒童撫養、政府改革措施的實施展開研究,還將開設專門課程提高父母管教子女的能力。
無關家庭
哈里斯不否認父母對兒童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影響,但她認為,長期看來,家庭背景和遺傳基因對兒童性格習慣和行為舉止的形成并無明顯影響。
“與父母的關系影響兒童每天的快樂,就像婚姻關系影響成年人每天的快樂,但事實上對孩子性格形成均無太大作用,”哈里斯說,“從長遠看來,來自家庭以外的因素對兒童行為、性格的形成影響更大。”
哈里斯認為,兒童父母的感情狀況、家里經濟條件、居住環境、父母的興趣愛好等,對孩子性格和行為形成的影響都不大。
“如果與不良少年交了朋友,在家教嚴格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也一樣會變壞,”哈里斯說。
質疑傳統
早在8年前,哈里斯寫成《教養的假設》一書,質疑“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觀念,認為父母對子女成長過程的影響并沒有傳統觀念所認為的那樣大。
這次,為證明自己的觀點,哈里斯還列舉一對雙胞胎的事例。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的系列紀錄片《我們時代的孩子》中介紹了兩個6歲小男孩。他們為同卵雙胞胎,遺傳基因十分相似,而且生活在同一家庭,但兩人性格迥異。一個頗具男子漢氣概,整天和一群男孩們打得火熱;另一個則更喜歡和女孩玩耍,甚至還會給玩偶換尿片。
在新書《沒有兩個相同》中,哈里斯進一步論證說,兒童更易受其生長環境影響,而并非一味追隨其父母。她還詳細分析說,兒童會接受同齡人影響而形成自己特定的口音、說話方式和處世態度,而不太會聽從父母的教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986601.html
相關閱讀:母親節 寶寶的感恩教育補上了嗎?
孩子以下四種行為,易被父母誤解
一位爸爸的反思:孩子越來越聽話,我卻犯愁了
父母如何指導孩子交朋友
父母常吵架 對孩子的傷害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