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現在的家長依然喜歡用智力的高低來評價孩子的全部,每當看到自己家的寶寶比別的孩子慢半拍的時候,父母們就開始憂心了,甚至擔心孩子的智商低下,因此就會出現一些給孩子測智商的荒唐事情,以下就具體的來了解下吧!
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智力超常兒童和智力遲滯兒童人數相加也不足全部兒童的10%。也就是說,90%以上的孩子都在正常范圍。在大量的門診中,智力超常兒童和智力遲滯兒童也只是占很小的比例。然而生活中有不少父母覺得自己孩子稍稍與眾不同,就擔心孩子的智力有問題,或暗喜自己的孩子智力過人,非要到相關的測查機構討個明白。據了解,近年,本市個別民辦中小學在入學面談時也變相地對孩子測智商,以決定錄取與否。那么孩子真的需要測評智商嗎?在家庭中,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提升智力?
孩子智力,父母可以努力
最好不要給孩子測智商
現在城市的不少醫院都可以為孩子測智商,在一些早教機構也有類似測評。那么測智商可以像查視力、測身高、稱體重那么簡單和機械嗎?
親子教育對孩子的這種測評不能籠統地稱為智商測評,因為目前測評的內容不能完全涵蓋智力的所有因素。這種測評可稱為發育測評。例如對1歲半孩子進行發育測評,主要看他能否自如地攀爬臺階,能否用玻璃絲順利地穿過扣眼等來測試其動作能力,通過游戲、故事等方式測試語言、認知和人際交往能力等。主要目的是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指導家長對某些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訓練孩子的能力。
目前發育測評最大只能做到4歲,因為再大點的孩子,一是沒有衡量的科學標準,二是他們掌握的能力越來越多,可以獨立解決現有問題,不再需要通過測評來指導家長了。
對于7歲以上的孩子,在發達國家,智商的測定是極其嚴格的:測試人員必須經過專業培訓、有教育學方面的知識、懂得孩子的心理等;測試機構要有專業的設備,整個測試區域的環境和氛圍必須“到位”,甚至對光線、室內陳設、溫度、濕度等都有明確的界定。此外,測評人員說話的方式、速度、聲調、面部表情等都可能對被測試的孩子產生影響,而孩子當時的生理狀態和心理狀態都直接影響到測試結果。智商測定絕不是一知半解的人就可以隨便進行的。目前在國內,少有機構和個人能達到如此過硬的指標。考慮到這兩方面的因素,建議年輕父母,如果孩子沒有明顯的超常、弱智或心理問題,最好不給孩子測智商。
總結:智商的高低并不可以否定一個人的全部,并且給孩子們智商,很容易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壓力,甚至使孩子產生自卑感,對于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成長是極其不利的,希望家長們都能夠理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1002357.html
相關閱讀:父母常吵架 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孩子以下四種行為,易被父母誤解
父母如何指導孩子交朋友
母親節 寶寶的感恩教育補上了嗎?
一位爸爸的反思:孩子越來越聽話,我卻犯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