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童年做的最多的就是玩,不過隨著現在的社會發展,出現了一個普遍現家,孩子不知道怎么去玩了。據報道,美國一家研究機構提出孩子在10歲以前應做的32件事情——在河邊草地上打滾、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在窗臺上種水芹、用硬紙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樹、在院子里挖個洞穴、用手和腳作畫、自己搞一次野餐、用顏料在臉上畫鬼臉、用沙子“埋人”……
看著這些文字,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有人善意地笑著,有人相互耳語。有老師說,看看我們身邊,現在有多少孩子經歷過這些快樂?也有老師說,現在的小學生中學生,即使給他們時間,很多孩子也不知道怎么玩。
孩子連游戲都不會玩了,這該如何理解?其一,課業太沉重,競爭從零歲開始,興趣班、各種補課等,孩子沒心情、沒時間玩。其二,孩子被功利開發弄得神魂顛倒,對“玩”失去了興趣,童趣已退化很多,已扭曲為成人化的忍受負重、揮淚放棄。再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的“小大人”,小小年紀,說話成熟老到,對世態人情認識頗深,認識問題直逼“社會潛規則”,“不會玩”也就不驚奇了。
整個社會規則、家長和教育,用一種無形而巨大的力量,拼命讓孩子“早開發”、“過度開發”,不惜讓孩子犧牲童年、失去快樂。作為一棵幼苗,孩子得到了催化和“強化拔節”,甚至得到了某種重大比賽的獎勵?蛇@是一種怎樣的成長呢?是一種當代版的拔苗助長。因為這種所謂的成長讓孩子失去太多,甚至會養成畸形人格和不良心理。“拔本塞源胡作為,苗芽無故忽遭摧。助禾枉喜日盈尺,長夜潸然莖已萎”,這種“苗則槁矣”的成長終究是一種目光短淺的非和諧的成長。
美國教育強調玩,是因為他們根本不注重分數,而更注重快樂、輕松、趣味。因為他們知道“玩耍和聽故事是兒童智力發展的兩塊基石。孩子們的真正需求和實際所得之間的嚴重失衡,導致學業不佳和暴力行為等現象”(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皮爾斯語)。因為他們知道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規定:“兒童有權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游戲和娛樂活動。”盡量保護孩子的原生態成長環境。
玩,同樣能結出豐碩果實,比如“在河邊草地上打滾”是在培養生活野趣;“和人小小地打一架”是尊重孩子“搗蛋的權利”;“騎自行車穿過泥水坑”是提高探險和挑戰意識;“養小動物、采草莓”是讓孩子獨立擔當,學會生活;“做一個風箏并放上天”是要激活科技意識,提高動手能力等?傊褪羌せ詈⒆拥拇緲阃,擁有一個充滿趣味和韻味的金色童年。這種呵護意識恰是我們最需要的,也是需要努力趕上的。
看到以上的內容,讓我們每個人都心有所想,我們都想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可是這該如何做呢?孩子在現在這種“社會潛規則”下怎么學會去玩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1104425.html
相關閱讀:如何教寶寶讀書
0-3個月寶寶的運動啟蒙
你曉得如何讓寶寶輕松學數學么
兒童遭到性侵的案件頻發,孩子如何自保(幼兒網編輯)
玩玩具,讓寶寶交往能力更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