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很多家長都意識到了孩子語言訓練的重要性,明白語言訓練使孩子孩子的智力得到開發,殊不知在實施的過程中有一些不當的地方。希望家長們在了解了這些以后對與自己錯誤的認識有所改變。
誤區一:認為寶寶太小聽不懂
父母是孩子學習語言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語言發展有深刻影響。嬰兒聽覺研究專家發現,嬰兒腦內的“聽覺地圖”大概到1歲左右完成,在此期間,給零歲嬰兒輸送越多的有意義的聲音,越能促進嬰兒腦內主管聽覺的神經元的敏感性。另外,還有研究表明,嬰兒獲得的詞匯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母親對嬰兒說話的數量。
剛出生的嬰兒,對成人的話確實聽不懂,但嬰兒的學習能力很強。當給寶寶穿衣服時,當給寶寶喂奶、換尿布時,要和寶寶說話。也就是說盡可能地與孩子多說話,這是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
時間一長,這種語言信息就儲存在了他的腦子里。隨著他的智力發育,再經過幾十次的語言重復,他就明白,原來總抱著我的人就是媽媽。到了1歲的時候,他可能會叫“爸爸,媽媽”了,當成人對他說:“寶寶,你的球呢?”他會轉身去找,說明他已經明白了話的意思。當到了一定時候寶寶的語言會突然爆發,于是很多話都會說了。
誤區二:用 兒語和寶寶說話
兒語指剛出生8~9個月的嬰兒,隨著成人的語音刺激“咿咿呀呀”學話。這時,年輕的父母看到孩子想要說話的急切樣子,便教起了諸如“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類的奶話。這種教授方法雖然生動有趣,符合孩子的特點,有助于孩子形象思維的開發,但是卻容易忽略孩子抽象思維的培養與發展。其實,對于孩子來說,記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時間相差無幾,而前者是遲早要學的語言,后者卻是不久就要拋棄的語言。因此,為了使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全面的開發,家長在教孩子學說話時,應注意將理性詞匯和感性詞匯相結合。
兒童語言發展有其自身的階段性,親子教育一般都是經歷單詞句、多詞句。說出完整句子這幾個階段,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應了解這一規律,但又不能遷就他,而應通過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的語言向更高階段發展。
總結: 家長們了解了自己誤區存在什么地方了吧,只要家長們在這個問題上對于自己錯誤的方式稍加改變就可以讓孩子的教育得到很好的改善,還有就是家長們要從各個方面來引導對于孩子有意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1105096.html
相關閱讀:你曉得如何讓寶寶輕松學數學么
如何教寶寶讀書
玩玩具,讓寶寶交往能力更進步
0-3個月寶寶的運動啟蒙
兒童遭到性侵的案件頻發,孩子如何自保(幼兒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