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多年來從事幼兒雙語教學的經驗出發,總結出了一些旨在提高少數民族幼兒學漢語的興趣及增強雙語教學效果的方法。
(一)從生活經驗出發,提升學習詞匯的興趣
認知詞語是漢語詞匯學習的一個方面,其目的在于把詞匯變成有意義的刺激,使之與一定的概念聯系起來。教學中可以通過圖片與實物的對比,使得幼兒獲得的感性知識真實、親切,這就把抽象的詞語具體化,便于少數民族幼兒準確而牢固地領會詞語。如:在學說“蘋果真好吃”時,教師給幼兒帶來一個又大又紅的蘋果,讓他們觀察、品嘗,在他們興趣濃厚時教他們說漢詞“蘋果”,然后教師問:“小朋友還想吃蘋果嗎?”并將蘋果發給幼兒。教師在分發的過程中重復著“蘋果真好吃”,等蘋果發完了,很多幼兒也跟著教師學會了“蘋果真好吃”這句漢語。如此使幼兒不知不覺中從學詞擴展到學句。
(二)從教材內容出發,突破體系限制
一是根據詞語在音、形、義等方面不同的區別與聯系,教學中適當變動教材內容,目的在于發展少數民族幼兒意義識記的能力。我們在教學中設計了雙語教學活動“快快樂樂過節日”,并且在實際教學中進行調整,幼兒學習比較順利,也可以慢慢找出詞語之間在發音和意義上的異同,符合心理學的識記規律。
二是采用聯想法教學。把學過的詞語分成不同的系列、諸如水果、稱謂、圖形、數字、交通工具、日常用品等十幾個系列,然后提出同音詞、同義詞等,這對于幫助少數民族幼兒形成類似聯想或對比聯想,建立漢語概念體系是有益的嘗試。
(三)從設計游戲出發,重在培養興趣
具體教學中,在“聽先于說、說先于讀、讀后再說、說后表演”的基礎上,根據幼兒模仿能力強的特點,采用模仿而毋需講解發音要領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少數民族幼兒容易學會發音。但是,一味地機械模仿發音,又會使他們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我們設計了能夠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游戲。如在學習人體部位名稱時,我們設計了“我的××在哪里”游戲,采用老師問,幼兒答,或幼兒問,老師答的形式,使少數民族幼兒在師幼互動中很快掌握了發音,學得活而有序。
(四)從家園合作為媒介,提升興趣指數。
在教學中可以培養不同民族的家庭教育骨干團隊,針對各族家長所存在的具體問題和對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識的渴求,以“家園沙龍”等形式開展家同共育活動,滿足不同民族、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類型的孩子家長的教育需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1118090.html
相關閱讀:給說話推遲寶寶的小貼士
禮貌用語和孩子感恩的心
童心是鼓勵和呵護的
如何教寶寶學習英語?
玩具,讓孩子快樂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