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是開學季,在開學前的這個暑假,不少剛經歷過高考、中考的學生家長與孩子共度了忐忑不安的日子。然而,當“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打響后,孩子間的競爭早已從嬰幼兒時就開始了。在記者的調查中,一名剛出生42天的嬰兒已到早教機構“報到”,開始了系統培訓;而各種興趣班、學前班人滿為患,參與者大多是還不到三四歲的娃娃。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德國憲法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在學前禁止教授數學和書寫,理由是避免將孩子的大腦變成硬盤,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象空間。美國的早教則從嬰兒1歲半起就開始培養其自我服務技能。在日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要給別人添麻煩。”“中國式”的早教,到底有沒有意義,該與不該,記者進行了采訪。
困惑
別家娃已“開跑”我家娃該不該上學前班?
“我家孩子明年上學,你說用不用讓她上學前班呀?”遇到家里有孩子上學的熟人,周玲就要“祥林嫂式”地問上幾句。
“我這也是被逼的。”說起起因,周玲一臉無奈。原來她的女兒丹丹今年5歲,在哈市一所公立幼兒園上大班,明年就要上小學一年級了。因為孩子的戶口出生后就落在爺爺奶奶家,對口是一所“名校”,所以周玲對孩子上學的事沒太犯愁。然而,就在幾天前,她登錄幼兒園家長QQ群,發現家長們都在討論給孩子找學前班的事。
“公立幼兒園大班不教小學的課程,班里已有十幾個孩子轉學到學前班。其中有一個叫小寶的孩子,今年6月份就不上幼兒園了,轉到一家學前班學習。他的媽媽在QQ上告訴我們,孩子已經學會了20以內的加差法,還曬出了兒子做的練習冊?晌业呐畠哼B10以內阿拉伯數字都寫不下來!”看到小寶的進步,周女士坐不住了,唯恐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開始為女兒物色學前班。
12日,周玲來到小寶媽所說的那家學前班,“就是一間住屋,被改成了教室,不到20平方米,屋里密密麻麻地擺放著學生桌椅,40多名孩子擠在一間屋里上課,完全是粉筆+黑板的模式,老師講,幼兒聽;老師問,幼兒答;老師演示,幼兒看。周玲在學生堆里找到了小寶,“那孩子明顯不如幼兒園時活潑了,看上去十分疲憊,上下午一共要上六堂課,數學、拼音、識字……連玩的時間都沒有,大人聽著都頭大,何況還是個孩子。”
那家學前班提出“一年內認讀3000個漢字,背誦60首古詩,熟練進行100以內加減運算,數學達2年級水平”等教學目標,讓周玲很感興趣,但看到小寶身邊那個偌大的書包和他疲憊的眼神,周玲忽然莫名地感到悲哀,“孩子這么小就開始沒有童年了嗎?才5歲的女兒真的需要這樣填鴨式的學習嗎?可是不上學前班,女兒上學會不會跟不上?”思前想后,周玲猶豫不決。
過度
學習過多4歲孩子被“逼”出多動癥
其實為人父母,糾結于該不該讓孩子接受早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家住哈市道里區的楊穎今年4月剛做了媽媽,考慮到哈爾濱的冬天孩子沒法到室外活動,她便來到家附近的一所早教機構咨詢,想問問孩子六個月大的時候是否能上早教。咨詢的結果讓她嚇了一大跳,“早教老師告訴我,出生42天的嬰兒已經到她們那里上課了。我看見老師正拿著黑白圖片給寶寶看,說是給寶寶提供視覺刺激,開發他的大腦,但寶寶很不配合,一直哭鬧,寶寶其實想睡覺。”楊穎有些無奈地說道。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風靡一時的口號,但是采訪中記者發現,望子成龍的心態讓很多家長在孩子還是幼兒時期,就硬生生地將其安排到各種與年齡不相符的學習中,其結果往往事與愿違,有的甚至影響孩子健康的成長。
在哈市一家兒童心理工作室,記者見到了接受游戲治療的龍龍。4歲的龍龍看起來聰明可愛,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戲中,看不出有任何問題。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兒童游戲治療師張筱迎告訴記者,孩子患有輕度多動癥,而這種病是被家長“逼”出來的。
原來,龍龍的父母都是博士學歷,家庭條件比較優越,媽媽更是對孩子的成長傾注了很多心血。龍龍在不到1歲時就進入早教班學習,在班上,龍龍是同齡人中第一個會爬、會走的孩子,“智力超群、想象力豐富”,這曾是龍龍的早教老師們對他的評價。
有這樣一個超群的兒子,龍龍的媽媽決定更用心培養。從龍龍3歲起,媽媽就為他報了很多興趣班,乒乓球、英語、繪畫、國際象棋……每到周末,龍龍就在母親的陪伴下輾轉于各培訓機構之間。起初,在輔導班的學習令龍龍在許多方面超出了同齡孩子,然而,龍龍的人生軌道卻沒有繼續按照媽媽的預期目標行駛。
一年后,龍龍的成績變得平平,而且老師們反映,龍龍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沒耐心、容易丟三落四,還有多動的“毛病”。龍龍的媽媽嚇壞了,帶孩子來到心理診所尋求幫助。
張筱迎對龍龍進行了細致的觀察,給出的答案是,龍龍的行為其實是長期受媽媽控制而表現出的一種反抗情緒,雖然在意識層面是順從家長,但潛意識卻在偷偷“搗亂、對著干”。經過溝通,龍龍的媽媽如夢初醒,她有些后怕地說,自己的教育差點兒讓孩子“煩死在起跑線上”。
據張醫生介紹,多動癥是一種高發病,這與很多家長讓孩子過多過早地參加各種培訓班有關,孩子學習壓力大,越來越厭煩,容易導致兒童對抗行為的發生,像這樣“逼出來”多動癥的例子很多。在她看來,這種“拔苗助長式”的培養教育是家長最容易犯的錯誤。孩子的童年需要的是玩耍,卻被家長逼著學習,這種違反幼兒心理的行為易使孩子出現各種問題。
收獲
從“焦慮”媽媽到“懂愛”家長
對于女兒甜甜去早教學習,媽媽王女士一直認為這是自己最正確的決定。女兒是早產兒,王女士妊娠七個月就生下了她,出生時只有四斤七兩,各項身體指標都很差,在保溫箱里待了兩個星期才平安度過危險期。為了照顧女兒,王女士辭掉工作成了全職媽媽,雖然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但孩子各方面發育都比同齡人差。孩子一歲了還不會說話,作為家長特別焦慮。
后來她帶著孩子上了早教班,“感覺孩子進步很快,關鍵是家長也從中學會了很多有益的早教知識。我以前的很多做法是不正確的,比如,孩子三個月該學翻身了,我教她翻身時,會不自覺地遷就她,她一不愿意我就放棄。而我帶著寶寶去早教中心學習兩年后,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發展很好,最重要的是教會我很多正確的育兒方法。一歲到兩歲是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家長要先灌輸一個字‘吃’,然后是詞組‘吃飯’,再到句子‘我要吃飯’,家長反復重復表述,有意識地訓練,孩子自然會模仿,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正確的語言邏輯。掌握正確的教子方法后,我發現孩子進步很快,F在我的孩子3歲了,各方面發育水平都很好,語言能力、感官發展在同齡人中位于前列,我認為早教對寶寶是有益處的。再說,常跟早教中心老師、媽媽們聊天,經常談一些‘敏感期、暗示教育、ESP’等話題,用符合兒童心理的方式來引導她,自己也不再盲目焦慮,讓自己受益匪淺。”王女士說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492141.html
相關閱讀:禮貌用語和孩子感恩的心
玩具,讓孩子快樂的學習
童心是鼓勵和呵護的
給說話推遲寶寶的小貼士
如何教寶寶學習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