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識別和培養人才的思想韓愈認為,人才總是有的,關鍵在于能否加以識別和扶持。他在《雜說四?說馬》一文里,用識馬的道理表明識別人才的重要。他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边@說明識馬者難得。有識馬者然后才會發現千里馬。不識馬,雖有千里馬也被埋沒了!半m有名馬”,而“不以干里稱也”。由于不識馬就不能飼養馬!榜R也雖有干里之能”,但待遇不公,不能滿足它起碼的生活要求,因而不能發揮它的才能,“食不飽,力不足,材美不外見”,要同常馬一樣尚且難辦到,怎么要求它能行千里呢?他嘲笑那種不識人才的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驅策、飼養都不得法,聽馬鳴也不能了解其意愿,反"執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表現出不識馬者懵然無知、熟視無睹而又傲然自得的神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世上不是沒有良馬,而是識馬者“不常有”。他認為只有善于鑒別而又培養得當,人才才會大量涌現出來。
韓愈這種識別人才與培養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舉賢”、里子“尚賢”思想的新發展,也是對封建貴族那種選人唯貴、用人為親的腐朽思想進行的有力批判。封建社會統治階級浪費人才、摧殘踐踏人才是十分嚴重的。韓愈四試于禮部,三試于吏部,十年猶布衣,他才高受屈,又幾經貶謫,對于人才問題是有其真切地感受。他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八《說馬》就是他結合自己早期不得志的遭遇而為廣大中下層知識分子及一切有才能的人所作的不平之鳴”。這在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史上也是有價值的。
關干教學與學習的思想
1、學業的精進在于勤勉
韓愈在(進學解》中說∶“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意思是說,學業的精進在于勤奮刻苦,學業的荒廢在于嬉戲游樂;為人行事的成功在于深思熟慮,而敗毀在于因循茍且。他所說的“勤”,表現為口勤(多吟誦),手勤(多翻閱),腦勤(多思考、多體會),日以繼夜地學習。他說:“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百家之編”,“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辈唤^口地吟誦佰家六經文章,不停手地翻閱諸子百家的篇籍,燃上燈來接續日光,勤奮以學,長年不懈。這是他對前人治學經驗的總結,也是他自已多年治學和教學的寶貴經驗的結晶。
2、在博的基礎上求精
韓愈在教學實踐中領悟到了博與精的辯證關系。博與精是對立的統一,沒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沒有精,博也只不過是一種大雜燴。韓愈一方面強調博學,提出"貪多務得,細大不捐","俱收并吉,待用無遺”。無滿足地追求,而又力圖有所收獲,重大的細微的都不放過,待用而全不遺漏。另一方面,韓愈又要求精約,提出"提其要”、"鉤其玄"。這就是說,教學時要提出綱要,讓學生把握住要點,引導學生探索其精微之處,融會貫通,領會其精神實質。
韓愈還提出教學要注意系統性,他反對“學雖勤而不語(由)其統,言雖多而不要其中”。所謂“不由其統”,就是不由系統方面著手,不解其始末,只是掌握一些支離破碎的知識,這樣的知識是沒有什么用處的。所謂"不要其中大是指講得雖多,而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不切中要害,這樣的教學對學生也是無益的。既要注意系統性,又要講出關鍵之處,這就要求教師深入鉆研教材。他提出“沉浸濃郁,含英咀華”,深入鉆研并沉浸在典籍濃厚很吃馥郁的香氣中,細微咀嚼與體味著其中的精華。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把學習與獨創結合起來
韓愈認為“師古圣賢人”,要“師其意不師其辭”。以古人為師,不必拘泥于章句文辭,而是要學習古人文章中的思想、方法。如果只會背誦、模仿“古圣賢人”的陳詞濫調,那么到頭來只不過是一個“剽賊”罷了。所謂“降而不能乃剽賊”。他贊成吸取前人的優秀成果,又反對沿襲剽竊,主張把學習與獨創結合起來。他不贊成“踵常途之促促,窺陳編以盜竊”,那種謹小慎微地追隨世俗,沒有創見地抄襲竊取一些陳舊書籍,是沒有出息的。他贊成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見,“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語”,并且能“閎其中而肆其外”,學問博大精深,形式豐富多彩,風格雄渾豪放。他鼓勵創造性人才,“能者非他,能自樹立,不因循者是也”。韓愈在文學上的高深造詣,能夠造語生新,獨具風格,自成一家,就在于他能很好地把學習與獨創結合起來。
韓愈提出的“業精于勤”,“提要鉤去”,“含英咀華”,“由統要中”,"師素不師辭“以及”閎中肆外"等教學與學習方法,是一些符合教學與學習規律的正確見解,揚棄他的“崇儒衛道”的精神,可以做為我們教學的參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580078.html
相關閱讀:2008男明星升輩作爸爸
昆凌公開養胎菜單教你把寶寶養大大
明星媽咪共探育兒經
走近“完美父親”貝克漢姆
錢紅:女兒要做奧運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