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孩子平時都很乖,可有時就變的很叛逆,但是很少有家長們考慮小孩子為啥突然很叛逆的呢?其實小孩子變得“不聽話”多半都是有原因的,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的了解下吧!
這天晚上吃過晚飯,一家三口一起看了會兒電視?蛷d自鳴鐘已敲了八下了,要在平時,十歲的小胖早就回到自己房間里寫作業去了,可小胖今天根本沒有要做作業的意思。
“小胖,現在幾點了?”張珊問第二遍了。
小胖說:“你煩不煩?”
張珊開始發火了:“現在八點過了,為什么還不回房間做作業?”
小胖沒有任何表情,繼續盯著電視機。
張珊幾次伸出手想揍小胖,但終于還是忍住了,因為她知道如果這一巴掌打過去,只會引起小胖更加對立的情緒。
“小胖的學習平時都不用家長操心,為什么今天突然不聽話了?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放棄了用拳頭征服小胖的念頭后,張珊開始思考小胖“不聽話”的動機。
應該說,張珊開始用思考代替巴掌是情商較高的一種表現。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屬于感情動物,也就是說,人們的每一種行為都是由感情支配的,是感情決定著人們的行為動機,不同的感情狀態決定著人們不同的行為動機,不同的同機決定人們做出不同的行為。今晚小胖突然“不聽話”,那就說明他的感情狀態出現了變化,從而產生了新的動機。要讓小胖聽話,那張珊就必須先了解小胖的感情狀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變化,只有了解了這種變化才能了解小胖不聽話的動機。只有了解了小胖不聽話的動機,張珊才能真正解決小胖不聽話的問題。親子網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孩子突然變得不聽話,一般說來有四種動機,即引起家長對自己的注意、好勝心膨脹、想要報復和自暴自棄。
孩子想引起家長對自己的注意,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需求,因為他們需要經常確認家長還愛不愛自己,自己在家庭中處于什么位置。如果小胖今天突然不想做作業,他的目的就是想引起父母對自己的注意,那張珊就應該滿足他這種心理需求,不要急著催他去做作業;先陪他玩一會兒,待他情緒平靜下來后,再提醒他如果再不去做作業,那明天就沒法按時繳作業了。在小胖起身回房間做作業時,張珊最好抱一抱他或者在他頭上愛撫幾下,讓他明白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和價值,同時,也是告訴他,今后不要用不做作業的方式來引起家長的注意,這對他自己沒什么好處。
如果是孩子的好勝心發作,那也不要大驚小怪,這是孩子自我意識完善的一種表現,而自我意識的完善是人的一種天性。孩子的好勝心強不是什么壞事,只要家長加以適當的引導,這種好勝心可以轉變成領導能力。如果小胖不肯做作業,是想表明自己完全可以決定自己的事,不需要家長替自己瞎操心,那張珊首先就要抑制自己的好勝心的發作,不要認為自己的家長尊嚴受到了挑戰,就用巴掌去控制孩子的好勝心,那樣只會造成“兩強相遇雙方傷”的慘烈結局。因此,當張珊讓小胖去做作業,小胖用消極方法對抗時,張珊一定要沉住氣,如果想通過巴掌來逼小胖就范,那小胖的斗志可能會更加昂揚,以證明“家長對我無可奈何!”對待小胖這種好勝心膨脹,張珊應先坐下來,平等地與小胖對話,比如,問他現在是怎么想的,想準備怎么做,等等。只有讓小胖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和理解,他才會愿意接受張珊的建議。盡管這需要一個過程,但張珊一定要有耐心。親子教育
孩子想報復家長,往往是他們覺得家長管自己管得太嚴,感情長期受到壓抑。如果家長覺得孩子是想報復自己,那他心里肯定會難受:我為你的學習和生活把心都操碎了,你怎么一點也不領情?即使心里難受,家長必須克制自己懲罰孩子的想法。如果這個時候張珊再催小胖去做作業,小胖可能就會大發脾氣,比如把作業本扔到地上。這時張珊應對小胖表示理解:“小胖,你現在是不是覺得很煩?沒關系,你看一會電視再說。”在孩子冷靜之后,張珊再提醒他如果再不去做作業,那明天就沒法按時繳作業了!
孩子之所以自暴自棄,是因為他能力不足而又不想讓家長知道,這一點與孩子想引起家長對自己注意正好相反。比如,小胖是想引起張珊注意自己的話,那就說明他會作這些作業,只不過是他想以不做作業的方式引起張珊對自己的注意,因為按照他的邏輯,張珊不注意自己就是不愛自己,他必須讓張珊圍著自己團團轉。如果小胖是不會做這些作業的話,那他是對自己失望,不想讓張珊注意到自己的不會。
這時的“自暴自棄”,是孩子覺得自己能力不夠而自動放棄,比如,覺得數學題太難了,就干脆不去做。如果小胖現在是自暴自棄,而張珊總是催他去做作業的話,那小胖就會變得很沮喪,希望張珊趕快走開,離自己越遠越好。對于小胖希望自己盡快離開的要求,張珊應尊重小胖的意見,暫時離開一會兒。待小胖平靜下來后,再慢慢地跟小胖一起討論如何解決作業中的難題。在種情況下,張珊千萬不要這么嘮叨:“這樣的題目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怎么還學不會?”這會讓小胖更沮喪。
一般來說,孩子很難說清自己行為的動機,他們只是根據自己的潛意識在行動。但是,家長一定要弄清孩子“不聽話”動機,否則,家長采取的應對措施就可能南轅北轍,弄巧成拙,火上澆油。比如,孩子想引起家長注意與自暴自棄的表情很相似,前者孩子是想讓家長圍著自己轉,后者是想讓家長離自己遠一點。如果家長弄反了,情況就會更加糟糕。
那么,如何了解孩子每一個“不聽話”行為背后的動機呢?要做到這一點,家長就要提高自己的情商,特別是提高識別感情的能力。如何提高識別感情的能力,本書的最后一部分將有所敘述。
總結:養育小孩子不僅僅是讓他們吃飽穿暖,更加重要的是父母們要走進孩子的心里,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當發現孩子有異常的行為時要及時的與孩子相溝通,而不是訓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587044.html
相關閱讀:童心是鼓勵和呵護的
玩具,讓孩子快樂的學習
禮貌用語和孩子感恩的心
給說話推遲寶寶的小貼士
如何教寶寶學習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