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美國、日本、蘇聯處于冷戰時期,種種因素作用下,他們都以高、新、難等原則進行中小學課程改革,尤其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關于兒童早期智力發展的觀點,受到很多國家重視。人們傾向把早期教育誤解為早期智力開發,導致“智力中心”,忽視了兒童個性和情感發展。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很多教育專家意識到,兒童個性和情感問題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提出,學前教育應從早期智力開發,轉向全面科學發展。一些國家做了不少有益探索。
美國:分區分組活動法
按活動內容固定活動領域,進行分組活動,是美國幼兒班和啟蒙班的主要活動形式。在美國設有幼兒活動室,每個活動室固定地劃分為手工勞作區、圖畫區、閱讀區、算術區、動物飼養區、植物栽培區、桌面游戲區、角色游戲區、大型建筑游戲區等不同區域。孩子們各得其所,教師則根據需要進行小組或個別指導。
法國:不分年級教育
法國將2至11歲兒童分成3個階段:初步學習階段,包括幼兒園的小班和中班,兒童年齡為2至5歲;基礎學習階段,包括幼兒園的大班和小學2個年級,兒童年齡為5至8歲;深入學習階段,包括小學后3個年級,學齡為8至11歲。不分年級教育重視兒童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允許超前和落后,不同年齡兒童混合在一起,既可以學到大量知識,又能獲得社會能力發展,還有利于幼小銜接。
瑞典:創設豐富的環境
瑞典的學前教育機構努力創設有趣、刺激性環境,鼓勵孩子探索,尋找新奇事物。比如,學校充分利用冬季寒冷的自然條件讓孩子進行戶外睡眠、運動,讓孩子盡可能多地親近自然,接受自然的撫育。而且他們相信幼兒具有構建知識的潛力和能力,讓孩子進行任何活動都有一定的選擇度,鼓勵幼兒自己設計、實施活動,注重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
德國:充分利用社區教育資源
在德國,一定的區域內都配有兒童戶外活動設施,這些設施雖然看上去很簡陋,但能極大地滿足兒童的需要。幼兒教師們還利用體育場館的設施組織各類活動,據說這些場館都是供幼兒園免費使用的。體育館有學前兒童專用運動器械,大型海綿墊等。孩子們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利用這些器械設計自己的運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610199.html
相關閱讀:童心是鼓勵和呵護的
如何教寶寶學習英語?
給說話推遲寶寶的小貼士
禮貌用語和孩子感恩的心
玩具,讓孩子快樂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