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父母要學會經營與孩子之間的關系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父母學堂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對孩子而言,家是這是世界上最安全最親切的地方,家庭和諧對孩子成長很重要,孩子從離開母體的那一刻開始便努力的學習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因此父母要學會經營與孩子的關系。

共享有效時間,保持一定距離:

父母花大量的時間與孩子在一起固然重要,但是有質量的共享生活更重要。最簡單的,可以與孩子共享晚餐,在家里進行親子游戲,共同閱讀,周末可以安排戶外活動,每年安排幾次特殊的度假等。父母有自己的事業沒有關系,但是一定要抽出時間特意安排一些親子時光,美好的親子時光不但讓孩子幸福成長,更讓父母當得更幸福更有意義。不要以為孩子總喜歡和大人粘在一起,其實孩子也需要自己的空間,為何有時大人總覺得孩子會纏著自己不放,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安全感和滿足感。只要父母能夠把這種安全感與滿足感在日常生活中細膩傳達,孩子真的不需要我們總陪在身邊。

所謂距離產生美,如果母親決定做個全職母親,也要注意與孩子保持一定距離。全職母親要特意安排屬于自己的時間,也要讓孩子體會到母親也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完全屬于他的,這種距離反而會讓孩子對于母親產生一種微妙的敬畏感,他不但可以調整母親不在時的狀態,而且更加珍惜與母親在一起的時光。即便是在孩子的嬰兒期,母親也要注意這一點,可以適當把孩子交給父親或祖父母。英國的幼兒園(0-3歲)及學前學校(2-5歲)都可以選擇靈活的時間,每日可選擇去半天或每周去幾天,這樣不但可以適當保持與孩子的距離,而且也保證了孩子的多元化成長。

給予孩子機會,甚至給予責任:

有時候父母大包大攬覺得是對孩子的愛,尤其是當孩子有了沉重的學業的時候,家長為孩子做事認為是為他們減負。先不說生活能力,這本來就不是一種平等的做法,如果孩子的學業沉重,難道家長的事業與家務就不沉重了嗎,家長幫孩子做了他們本來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就在告訴他們沒有能力嗎?設想"幫助別人"和"接受施舍"那個更能夠讓你有滿足感?所以家長平時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機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也包括在成長中的嬰兒。孩子都是在不斷地摸索與嘗試中學習,家長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機會,這更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與自我滿足感。

除了培養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甚至可以給予孩子一些責任。孩子在幼兒期對于大人做的事情是非常有好奇心的,所以平時不防讓孩子參與做飯或洗完衣服讓孩子幫著晾。孩子大一些自然不會再喜歡家務事,但是也要讓孩子參與家庭勞動,既然是家庭中的成員就要對于家務事有所擔當,如果父母給予一定的肯定,也是對于孩子人格上的尊重,同時更加樹立孩子的家庭觀,與父母是一個整體,而不只被視為小孩子。

樹立領導風范,建立家庭制度:

上面談到了與孩子的平等關系,但是每個"小社會"的存在與發展都需要領導者與制度。家長雖然應該像朋友一樣與孩子保持平等與親密的關系,但是家長也必須建立起領導風范與日常行為準則,甚至是建立一種家庭文化。最基本的制度例如孩子在嬰幼兒期建立規律的生活起居,孩子大一點,建立行為標準,例如吃飯時要講規矩,不隨便打斷別人說話,飯后輪流清理餐具等。家庭文化制度是相對基本準則高一層次的精神食糧,例如每周日要保證家庭中午聚餐,周末的家庭活動及度假可以民主按照每個人不同的需求及建議輪流實施,每年參加一次工藝活動等。雖然我們眼里的西方孩子比較自由,獨立有主見,但這不是由于家庭中沒有制度,相反,英國的家庭都有較為嚴格的家庭制度及行為準則,正是在這樣的制度下孩子學習了做人的本領而且學會自我管理甚至一定的領導技能。

有時我們覺得立的規矩太多,孩子會與大人產生距離,其實并不是這樣,我們每個人來到世界上都在努力地學習,我們需要比我們有能力有經驗的父母給予我們一些"界限",告訴我們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制度不但包含了是非觀念,同時也是一種重復性與持續性,這正是孩子在成長中需要的學習方法。孩子在學習中也會建立起對父母的尊重,所以父母的職位又是高于朋友的。

激發內在動力,鼓勵大于批評:

所有的家長都會有一種慣性思維,當孩子做錯了事情就給予批評糾正,當然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孩子能夠改正錯誤。但是如果孩子哪件事情做的很好很對,我們往往忽略了表揚,也許這是我們的慣性思維,也許我們太過貪心,總是對于孩子的進步不夠滿足。其實每個人都有讓自己做得更好的內在動力,而這種動力需要激發,正確的肯定,表揚,甚至獎勵都是激發原動力的源泉。所謂正確的表揚是指肯定孩子的行為,比如三歲的奧利把玩具分享給了好友,我會說:"你懂得分享,真棒!"而不是:"你真棒!",表揚要讓孩子知道表揚的是什么,而不是泛泛而談,也不含人格定義。我在"英國父母怎樣運用獎勵與懲罰來教育孩子"一文中談到,在孩子的行為教育中,運用"做對了獎勵是什么"比"做錯了懲罰是什么"更能解決根本問題。在表揚中我們在更多地告訴孩子正確的行為與品德是什么,相反,如果我們在批評與懲罰中教育孩子,事實上我們在無數次強化錯誤的行為與品德。

當然在必要的時候批評及懲罰孩子也是必須的,但是有一種情況不能批評或貶低孩子,那就是孩子已經非常努力,但是還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家長批評孩子的目的是為了糾正在孩子身上的問題而不是泄憤,如果孩子某一方面缺乏資質,經過努力還是沒有達到效果,家長就要保持沉默,盡量幫助孩子尋找能夠發揮他長處的事情。有些家長發現孩子不愿與自己交流甚至撒謊,即便孩子成年后依然與家長無法交心,這就很有可能是由于孩子的自尊心曾受過傷害,或是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受到的卻是毫無意義的批評與嘲諷。

傾聽孩子心聲,學會雙向交流:

每當孩子顯得不那么快樂,或者出現行為問題的時候都要給予他們機會表達心中的困惑。家長越會聆聽,孩子就越愿意說出他們心中的秘密,相反,如果只是急于解決表面問題,在孩子面前顯得盛氣凌人,那當然什么話也套不出來了。其實聆聽也是一種良好的家庭習慣,每日或每周家長抽出一些時間聽孩子們講幼兒園或學校中的事情,并參與討論,時間久了,孩子會很開心地與你分享他們的世界。

當然交流是雙向的,孩子分享自己在外邊的喜怒哀樂,難道父母就不應向孩子常開心扉嗎?孩子對于父母的職業與喜好都是很感興趣的,如果你要孩子獨立,那就把他們當成大人,雖然他們的閱歷和理解力有限,但沒有不愿意了解父母的孩子,父母只需要掌握一些交流技巧而已。孩子小有小的辦法,比如"巧虎"中有"巧虎簡介歌",我就把歌改成"我是媽媽,我是媽媽,愛吃巧克力蛋糕,喜歡唱歌,最喜歡奧利和查理",然后再編一首爸爸歌,這樣三歲的孩子邊唱邊了解父母的喜好,又很有趣味與愛心。當然,父母在自己感到壓力大的時候也不防告訴孩子,對于大一些的孩子,甚至可以讓他們承擔一些家務中的實事。傾聽與交流永遠是維系良好家庭關系的紐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610442.html

相關閱讀:父母常吵架 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孩子以下四種行為,易被父母誤解
母親節 寶寶的感恩教育補上了嗎?
一位爸爸的反思:孩子越來越聽話,我卻犯愁了
父母如何指導孩子交朋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