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輕信的10大育兒傳言
傳言1 剖宮產的孩子大運動能力落后
自然分娩是正常的分娩方式。孩子經過產道的擠壓,主動參與了一系列適應性的轉動,刺激了他的皮膚及末梢神經,有效促進前庭功能和大腦的發育。這一過程對孩子免疫功能的構建、正常呼吸的建立以及今后的身心發展都有積極意義。
剖宮產的孩子自然是少了這樣的過程。故一些研究表明,剖宮產的孩子在大運動發育及感覺統合能力方面更容易出現落后。但是,這個推論并不是絕對的。許多剖宮產出生的孩子的運動能力也可以很優秀。
提醒:必須剖宮產時不必太糾結
準媽媽首先要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合適的分娩方式,盡量選擇自然的方式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
但如果因為某些高危因素必須剖宮產,也不必過分糾結。無論如何,媽媽和孩子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只是孩子出生后要多注重觸覺及運動的發育,如多為孩子做撫觸、多讓孩子趴著玩等等。
傳言2 早學站的孩子早會走
首先要糾正一個觀念:無論站還是走,都不是教出來的,除了少數有發育異常的孩子外,絕大多數孩子都不需要父母過分干預,既不用刻意訓練,更不能過分保護。
孩子從坐到爬、從爬到站、從站到走,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一般來講,站得較早的孩子走也會早一些。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有些孩子天性謹慎,不到很有把握時決不會輕易邁出“第一步”;有些孩子的站是家長過度干預的結果,早早就站在學步車里,這樣的站對孩子的運動繼續向前發展是毫無益處的。
提醒:遵循孩子自己的步調
孩子的運動不是教出來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提供安全、寬松的環境,讓孩子遵循自己的發展軌跡,快與慢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共同享受成長的快樂。
傳言3 “貴人語遲”,說話晚的孩子更聰明
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發育進程,說話也是一樣。有些孩子語言的理解能力非常好,也能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但就是開口晚,這樣的孩子智力發育是沒有問題的。但也有些孩子的說話晚本身就是智力發育落后的表現。
所以,應該綜合、全面地觀察孩子的發育水平。
提醒:警惕“語遲”外還伴隨的其他異常
在寶寶15個月大之前,單純的說話晚并不用緊張,但是如果同時還存在其他方面的發育問題,如運動協調能力、理解能力、模仿能力、交流能力等出現問題,就一定要引起重視,切不可抱著“貴人語遲”的僥幸心理,而錯過了孩子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15個月之后,寶寶還是沒說出任何話,就要向醫生咨詢了。>>網友發貼分享:搖媽育兒那些事兒
搖籃網育兒問答:
搖籃網友秋qiu秋問:兩個月的寶寶有必要去早教機構嗎?
推薦閱讀:
育兒書上看不到的育兒經驗
導讀:每個要做媽媽的女人,都會從書本上預先獲得大量的育兒知識,來作為自己養育寶寶的指南。但寶寶的成長卻不是照本宣科,書上的內容很難覆蓋寶寶的一點一滴,也有許多事情是新媽媽始料不及的。
國外搞笑圖片的“育兒真諦”
導讀:看看這些搞笑的國外育兒圖片,幽默風趣但又富含“真諦”,科學育兒也許就是這么簡單。
123下一頁閱讀全文
不可輕信的10大育兒傳言
傳言4 安撫奶嘴用多久都沒關系
安撫奶嘴是現代媽媽選擇的育兒物品之一,常常能立竿見影地緩解孩子的哭鬧。只要使用的時間不是很長,是不會影響孩子的牙齒發育的。但是如果長時間使用,則有可能造成牙齒咬合不正等口腔問題。
提醒:安慰寶寶不是只有安撫奶嘴
小嬰兒哭鬧總是有原因的,餓了、困了、害怕了,孩子都會用哭聲來表達。及時給孩子準確回應,對他安全依戀的建立是至關重要的。
不得已時再借助安撫奶嘴吧!媽媽柔軟的乳頭、溫暖的懷抱以及媽媽身上熟悉的味道,都是給孩子最好的安慰,會讓孩子很快平靜下來。
傳言5 孩子出生時個頭小將來也長不高
這種說法是片面的。孩子出生時的身高,很大一部分受母親孕期的營養、健康狀況影響,并不能預測日后的身高。孩子的身高與遺傳及后天環境均有關系,父母的身高、營養、睡眠、運動、情緒等許多方面都與孩子的生長發育有很大關系。
有些孩子的出生體重、身高值都比較低,甚至父母身高都不高,但在科學養育下,孩子的個頭卻可以長很高。
即使是早產、低體重的孩子,在精心的呵護下,體格發育都可以追趕上正常的孩子。反之,如果后天的養育不合理,出生時個頭很大的孩子日后也未必個子高。
提醒:后天的養育對身高影響很大
媽媽從孕期甚至是孕前就要關注好自身的營養、健康及情緒,孩子出生后大可不必為出生時的身高所困擾,抱著輕松的心態,注重后天的科學養育即可。
傳言6 寶寶哭不要抱,一抱就會慣壞
在寶寶說話之前,正是通過哭來和世界溝通的。你應該明白,自己是孩子的全部世界,哭是孩子跟這個世界的唯一交流,假如媽媽毫無反應,孩子就會產生挫折感,對整個世界失去信心。
一些研究調查顯示,父母在寶寶哭泣時立刻給予回應,讓寶寶有被重視的感覺,有助于日后自信心與自尊心的建立,溝通技巧也比較好。
提醒: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一想
出生以前,孩子在媽媽的子宮里無憂無慮地度過了9個月,突然之間被拋到這個世界上,嘈雜的聲音、刺眼的光線、混亂的環境對孩子來說是非?植赖,而小小的他除了躺在那里什么都不能做,還必須使勁吃奶才能生存,屁股經常濕漉漉的也很不舒服……從孩子的角度看,這些都是讓他感到委屈的原因,他才會用盡力氣、扯著嗓子號啕大哭。
總之,孩子正處于需要無條件關愛的時期,不用猶豫,及時、正確地回應孩子的哭聲吧。
搖籃網育兒問答:搖籃網友楊爍皓問:看“中國家長的4大早教誤區”中指出不必強迫孩子改掉左撇子的言論。孩子會在以后的時間內自行改掉嗎?
搖籃網特聘專家瀟瀟(向他提問)解答:在我們國家習慣以右利手人為“正常”,所以發現有的孩子是左撇子,就要去糾正他,要把這種“異常”現象扭過來,其實大可不必這么做。當然,發現孩子使用左手做事,也可以試試糾正他,有時也可以糾正過來。但不能太勉強。>>詳細
推薦閱讀:
民間育兒經,值不值得信?
導讀:養育寶寶中有很多民間說法和做法,常讓年輕的媽媽感到困惑,究竟該不該照葫蘆“畫瓢”?就來聽聽專家用科學的觀點為你甄別。
中外媽媽育兒方式比較
導讀:對于育兒的方式,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當然中外媽媽的育兒方式就更大相徑庭了。下面我們一起來舉例幾個不同的觀點,相互比較一下是否可以有可以吸取經驗的地方?
123下一頁閱讀全文
不可輕信的10大育兒傳言
傳言7 枕禿就是缺鈣
絕大多數的枕禿現象緣于生理性脫發。孩子躺的時間比較多,頭部又特別容易出汗,經常接觸枕頭部位的頭發常常掉得最明顯。所以,枕禿并不意味著缺鈣。
但是,如果鈣或維生素D攝入不足,孩子就可能出現煩躁、多汗的現象,出現枕禿的幾率就會更高,所以才有了“枕禿就是缺鈣”這樣的誤解。
提醒:真正缺鈣的孩子不多
城市中的孩子真正缺鈣的很少。對于正常嬰幼兒來說,1歲以內的孩子每日奶量在600mL以上,1~2歲的孩子奶量在400mL以上,加上其他豐富的飲食,再加上每天的戶外活動或適當補充維生素D,基本能滿足鈣的需求。
傳言8 3歲前的寶寶沒有記憶
成年人對3歲之前的生活似乎沒有留下多少印象,那段時光就好像被人用橡皮擦從大腦中擦走了一樣。弗洛伊德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兒童失憶期”。于是有人據此得出“新生兒的大腦尚不成熟,不能儲存記憶”的結論。在過去,這種觀點盛行了很長一段時間。
直到有研究表明,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大腦記憶的能力早在寶寶一出生,甚至在子宮里就已經開始形成,以某種方式記錄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影響著我們以后的發展。
提醒:為孩子制造美好記憶
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準備豐富有趣的刺激,為寶寶留下美好的回憶吧!要知道,許多情緒強烈的回憶都源于生命早期。那些挨打、被忽視等負性痛苦經歷,會深深烙印下來,延續到成人以后。而記憶里的童年如果充滿安全感,這樣的孩子成長起來會更容易、更從容。
傳言9 讓寶寶早些獨睡有利于培養獨立性
什么時候分床睡,并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孩子都在按自己的節奏成長,有的孩子一定要和你一起睡,堅持分床會惹來他的號啕大哭,反而增加了你的疲憊;而有的孩子很小就能自己睡了,分床可以讓你也能早點得到不受打擾的優質睡眠。
反過來,如果你會因為自己不和孩子一起睡而產生不安和愧疚感,進而引起育兒的心理壓力,對孩子肯定也是不好的?傊,讓孩子獨立睡的標準并不是年齡,而是你和孩子自己。
提醒:獨立性培養不能犧牲安全感
獨立性的培養需要循序漸進。對于一兩歲之前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培養他的獨立意識,而是培養他和父母間的依戀關系。如果一定要在這個階段分床,睡前最好能給他講講故事或者唱唱歌,安撫好之后再離開房間。
傳言10 一味練爬可以讓孩子更聰明
的確,爬行對于孩子的大腦發育、運動發育、空間感發育等均有重要意義。
但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可靠的研究結果證明,會爬的孩子就一定更聰明,不會爬的孩子一定就更笨。
提醒:順應孩子自身的發展規律
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多爬,一看到孩子站起來就橫加干預,導致有些孩子到了1歲都不太會站。
與其強迫練習,我們更應該順應孩子的發育規律,該爬時爬,該走時走,快樂、自由地發展就是最好的。
推薦閱讀:
寶寶早期智力開發的三大誤區
導讀:現在父母都重視早教,重視智力開發。但專家提示,不要漠視嬰幼兒發展的規律和現狀盲目進行智力開發。
走出小兒智力開發教育誤區
導讀:哪位家長不想孩子聰明?可是很多人以為讓孩子多學知識和技能就會變得更聰明,實際并非如此。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哪些是錯誤的呢?如何走出智力開發誤區?
123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629808.html
相關閱讀:童心是鼓勵和呵護的
給說話推遲寶寶的小貼士
禮貌用語和孩子感恩的心
玩具,讓孩子快樂的學習
如何教寶寶學習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