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平常心教育孩子
由于孩子的心理成長尚未完成,父母的“臉色”有時候能左右孩子的性格。比如,脾氣暴躁的家長,孩子有可能變得膽小懦弱;呵護備至的父母,孩子容易缺乏責任感,沒有上進心、依賴性強。但當家長意識到這一點,并能夠接受這個觀點后,又有可能會跳到另一個極端,變得做任何事情都縮手縮腳,生怕自己的行為影響到了孩子。所以,為了讓孩子健康地成長和樹立健全的人格,父母要學會用平常的心態來教育孩子。
在心理學里面,我們推崇一個觀點,就是孩子要走的路是多樣性的,由他們自己決定。父母所要起的作用就是這路兩旁的圍欄,只是防止孩子誤入歧途的籬笆而已。當對孩子的“尊重”形成習慣,變成自然,家長也便有一顆平常心來面對孩子,做到了“本色”的自我。因為家庭是褪去偽裝的地方、放松的場所,不用去偽裝什么。如果家中面對孩子還要跟面對領導和同事一樣,那豈不是太辛苦了,弄不好還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心理壓力無法釋放。再說,父母工作壓力大,回家偶爾發發脾氣,也不必自責,學著把壞事變好事,這種對孩子的“挫折教育”,可以讓孩子感知到父母也是人,學會接受別人的情緒。而發脾氣后敢于承認錯誤,則又是父母表現坦誠和勇敢的好機會。
所以,我的見解是用最平常的心態面對孩子、教育孩子,才是家長的“本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633970.html
相關閱讀:如何教寶寶學習英語?
禮貌用語和孩子感恩的心
玩具,讓孩子快樂的學習
童心是鼓勵和呵護的
給說話推遲寶寶的小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