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般的語氣會令孩子的心情變壞
記得年幼之時,每當我玩完“過家家”或人偶游戲后,大多會自覺地將散落的玩具收拾妥當。但此時,只要聽到媽媽一聲“馬上給我收拾干凈”的號令,我那份“干活兒”的興致便會隨之一掃而空,因此我常常會假裝沒有聽見她的告誡,直到媽媽氣得暴跳如雷,我才會極不情愿地、磨磨蹭蹭地收拾玩具。
人的心理有時就是這么奇妙,如同那隨風搖擺的蘆葦一般,受周邊環境的影響起伏不定,變幻莫測。有時,即使是自己原本有意去做的事情,但倘若身邊有人對此指手畫腳,便會打消我們的積極性,甚至還會因此產生一種叛逆心理,令我們對這件事變得反感至極。
其實,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不喜歡別人對自己發號施令或指手畫腳。因此,在打算與孩子共同完成某事或希望孩子處理某事時,記得要婉轉地對其加以勸導,而不是采用強硬的語氣發布命令,最好能夠及時給予孩子適當的提醒或是建議,使孩子自覺地做出處理。
不要強迫孩子學習
上班族媽媽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程度上落后于人,更擔心別人對他們指指點點:“上班族媽媽的孩子就是比別人差”“錢賺再多又有什么用,孩子都那副德行了”。因此,相較于專職媽媽,上班族媽媽對于孩子的要求更高,也更容易在學習方面給孩子造成一定負擔。
但是對于成長中的孩子而言,重要的并不是比別人多認一個字或是為其請一位出色的家庭教師,他們需要的是一種舒適、安穩的心理狀態。雖然這或許會令你感到不可置信,但它的確會對孩子的智力發育及生活習慣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
情緒不安或帶有煩惱的孩子一般都無法集中精力學習,而且即使利用較長的時間進行彌補也很難帶來顯著的學習效果。因此,媽媽不應一味強迫孩子學習,而應首先了解孩子對于什么事物感興趣,最好帶他進入相關領域體驗一番,從而自然引導孩子對學習產生動力及關注度。須知,強迫孩子學習極有可能使孩子對父母產生叛逆心理,并對學習失去興趣。
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優異,首先就要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使他們有個穩定的情緒,父母給了他們足夠的愛,他們自然也會為不辜負父母的信任及期待,做出最大的努力。
不要對孩子許下無法履行的承諾
還記得小時常聽的故事??“狼來了”嗎?最初在孩子心中,父母的承諾有如銅墻鐵壁般堅不可摧,但是父母若是連續多次都未能遵守約定,自那一刻開始,孩子便不會再相信父母。即便日后父母多真誠地再許下承諾,但因為此前的種種表現,孩子勢必會認為父母又是在敷衍自己。甚至,嚴重時他們還會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或是因此變得自暴自棄。
是故,父母不要輕易對孩子許下無法履行的承諾,一旦諾言許下,則一定要做到堅守不變。無法做到言行合一的父母永遠無法在孩子面前樹立起威信,甚至父母子女間最基本的信任也會因此受影響。
不要因為上班就對孩子感到內疚
對于媽媽而言,將心愛的孩子托付于人而自己卻外出工作,這顯然會令她們的心情感到十分沉重。當孩子為阻止媽媽離開而哭鬧不止時,當孩子與保姆異常親熱卻對自己視而不見時,自內心深處襲來的陣陣傷痛告訴她們,自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罪人。
作為孩子的媽媽,希望親自照顧子女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時身為職場人士,若要在社會中站穩腳跟,又要承受太多的東西,要知道,即便你多么的能力超凡,也無法單憑一人之力兼顧教養子女與工作兩項職責。
沒有必要因為自己是上班一族便對孩子產生愧疚之感,更不要因為自己在孩子的問題上稍有疏忽便對此事一直念念不忘,惋惜、自責,這只會使孩子對你有更多耍性子的借口,或者說會留給孩子繼續依賴于你的余地。
面對自己的不足之處或能力之外的事情,要敢于承認和接受。
倘若媽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軟弱、可憐的姿態,那么孩子只會變得越來越懦弱。因此,媽媽首先要對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并且在面對家人時也要始終保持著那份自信。請記住,只有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才是對家人及自己的最大鼓勵。親子教育
再苦再累也不要對孩子發脾氣
由于上班族媽媽要兼顧公司工作與家務兩項職責,因此時常會忙得焦頭爛額。人若是長時間負擔超出自己體力和能力范圍的事務,難免會引發煩躁情緒。說來也是,當身心俱疲之時卻仍有堆積如山的事務等著她去處理,任誰都會感到煩躁不堪,倘若有人面對這種情況依然能夠笑靨如花,那她肯定有些精神不正常。
盡管如此,但我們最好還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大發脾氣,或顯露出自己暴躁的一面。壞事往往會比好事給人留下的印象更為深刻,尤其是成長中的孩子,他們的特性是只會記住刺激性強烈或自己印象頗深的東西。即使你只在孩子面前發過一次脾氣,孩子印象中你也是一位情緒煩躁、充滿抱怨的母親,而那種親切、溫柔的形象將蕩然無存。
由于孩子年齡尚小,因此他們在思考問題時主要以自我為中心,無法考慮到周邊環境因素。他們并不了解在外面辛苦工作的媽媽決不是因為不愛自己才發脾氣的,更不會想到媽媽也是需要休息和“再充電”的。
他們只會認為媽媽感到疲憊的緣故與自己有關,而發脾氣、抱怨也是討厭自己的表現,他們甚至還會悲觀地認為自己毫無用處可言,本不該降臨到這個世界上。
倘若這一天真的非常疲憊,媽媽可以將自身狀態如實地講給孩子聽,告訴他自己為什么會不高興,告訴他自己也需要休息,并嘗試取得孩子的諒解。如此一來孩子便會知道,媽媽發脾氣、抱怨并不是因為討厭自己,同時也會令他學會怎樣去理解、體諒媽媽。
但需要注意,無論處于何種情況下均不能使孩子對媽媽的工作產生反感。出于本能,孩子們都不希望媽媽離開自己,因此他們會認為媽媽之所以不能和自己在一起,之所以會發脾氣、抱怨,都是因為媽媽需要去工作。所以,上下班時,媽媽一定要始終保持微笑,令孩子感到上班對于媽媽而言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情,換句話說,就是要讓孩子認同“上班族媽媽”的形象。如果條件允許,我們最好是將孩子帶到公司,讓他充分了解媽媽的工作性質,告訴他媽媽的勞動對于社會及家庭而言,其意義何等重要,使孩子自內心之中對媽媽的行為產生出敬佩之情。
不要讓孩子產生疏遠感
孩子幼時所承受的孤獨及疏遠感會對孩子的性格和未來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因此無論工作有多繁忙,父母也不要長時間地遠離孩子,要始終將孩子視為生活的中心。
在處理家務事時,首先要征求孩子的意見,防止他們產生疏遠感,堅決要摒棄“小孩子懂什么”“說了也是白說”式的偏見。
認為孩子年幼無知,絕對是部分父母的一大偏見,也是對于孩子的一種無形傷害。雖然他們無法像成年人那樣將事情分析得有條有理,但令人感到驚奇的是他們幾乎能夠感受并考慮到所有問題。
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
細細觀察準備帶孩子出門的媽媽,你會發現她們實際上大致分為兩種:一種看不得孩子笨手笨腳的樣子,會幫助他們處理一切事務;另一種即使心中極不耐煩也會等著孩子自己完成所有事情。
舉例說明,前者會以疼愛孩子為名義,幫孩子穿鞋、穿衣服等,所有事情均由自己代替孩子完成,孩子不需要動一根手指;后者則會耐心地等著孩子,直到他們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
前者雖然可以幫助孩子減輕負擔,縮短出門之前的準備時間,卻無法教會他們獨自生存的能力,即自立能力。相比之下,后者則會使孩子認為父母在尊重自己的意見,信任、認可自己,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孩子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謂熟能生巧,在反復的嘗試過程中,孩子便會掌握獨自處理事務的要領,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從中獲得自信并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才是萬金難求的。這種經驗的積累會加強孩子的自信心,即使日后遇到何種困難,他們都不會輕易被挫折擊倒,而只會變得越戰越勇。
須知,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相信其能力,在背后默默支持、鼓勵他們的媽媽,而不是那種以關愛孩子為名,幫助他們一一掃除障礙的“保姆”。
不要在孩子面前議論他人是非
雖說“背地里敢開國王的玩笑”(韓國諺語),但身為父母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詆毀他人,即便是認為孩子的保姆或老師有不當之處時,也決不要在孩子面前對其加以議論或責罵。年幼的孩子由于不具備判斷是非的能力,因此受到父母言行舉止的影響最深。
純真的孩子就如同一面鏡子,他會將無意中自父母身上學來的言行如實反映出來。倘若父母吐露對于保姆的不滿,或是背地里對孩子的老師肆意謾罵,即便那只是一種無意行為,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變得輕視自己的保姆或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哪怕只是一些微乎其微的小動作、小習慣也會對孩子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在孩子面前議論保姆或老師的是非,這無疑是在教孩子學壞,使他們變得與自己一樣。
夫妻在孩子面前吵架是家庭禁忌
世界上會存在從不爭吵的夫妻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即便是如漆似膠的“鴛鴦夫婦”又豈會沒有鬧矛盾的時候呢。雖然說相處久了,夫妻之間難免會發生一些口角,但切記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執?粗改浮皬堁牢枳Α薄⑾嗷ブ櫫R,孩子便會陷入一種極度不安與恐懼當中,這最終會使孩子產生嚴重的
負面情緒,進而引起各種不良后果。
據考證,在父母關系緊張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兒童與和諧家庭中的孩子相比,兩者存在極其明顯的差異。例如,前者大多具有個子長不高、經常尿褲子、咬指甲、情緒容易激動、有暴力傾向等特征。
即使在大人看來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極有可能對成長中的孩子將來性格及品行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嚴重時還會使孩子出現暴力傾向或溝通恐懼癥。因此,夫妻間的矛盾要盡量以對話的方式進行解決,即便忍無可忍也決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738831.html
相關閱讀:如何教寶寶讀書
玩玩具,讓寶寶交往能力更進步
兒童遭到性侵的案件頻發,孩子如何自保(幼兒網編輯)
你曉得如何讓寶寶輕松學數學么
0-3個月寶寶的運動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