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寶貝,可以寵愛孩子,但不要把他隔離起來,多與孩子進行交流,哪怕每天花一點時間,只要堅持,父母收獲的就不僅是其樂融融的親情,還有孩子健康美麗的心理,那是孩子健康的保障,也是家庭美滿幸福的源泉。
有的孩子沉默寡言,有的孩子則善于與別人交談。孩子在言談能力上的差別,特別是3歲以前的孩子,其實是由父母造成的。父母與孩子的互動交流程度的深淺,可以決定3歲以前孩子語言能力的高低。因為3歲以前的孩子正是學說話的關鍵時期,父母經常與孩子交流,孩子就會逐漸熟悉自己將要掌握的這門語言,從而為孩子將來語言能力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從與孩子的交流開始的,孩子經常與父母交流,不僅可以增進相互之間的關系,還可以使孩子從中學到很多東西。然而,很多孩子卻缺少與父母的交流。有調查顯示,有8%左右的中學生一天時間沒有跟父母說過話,其中,和父母一起用餐每周能夠達到7次以上的不到一半,有煩惱能找父母交流的不到15%。許多孩子在童年時,父母也許沒有和他生活在一起,忽視和他一起用餐,不重視陪他說話,那么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和孩子之間就會產生一道鴻溝,親人之間甚至像陌生人一樣。
以前爸爸和女兒的關系一直很好,可自從爸爸的事業進入更重要的發展階段之后,就很少回家了,更不用說與女兒交流了。上小學的女兒一個月很少能有機會看到爸爸,這讓女兒的心里感到有一些孤獨,感覺像缺了什么東西似的。
由于很少見到爸爸,平時女兒有什么心事,總是藏在自己心里,或者寫到日記本里。后來,女兒變得越來越沉默,粗心的爸爸也沒有在意。
直到上高三,快要高考的時候,女兒開始逃避一切事情,不想跟任何人說話,也不去找朋友玩。經常逃課上網、夜不歸宿,甚至連考試都不參加。學校將情況通知爸爸后,爸爸對女兒大罵一通,而女兒什么也不說,在高考的前一天,離家出走了。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一種習慣,是一種文化方式,是一種生命的自然,父母必須在孩子還在童年時就重視與孩子的交流,讓孩子慢慢養成習慣。人與人之間,包括家人之間一旦形成隔閡,改善也會變得更為困難。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些孩子一聽到父親的聲音馬上就變得沉默,一些很想表達的溫暖的話語在父母面前就是不知道怎么開口。這樣的問題在中國家庭中很普遍,父母要引以為戒。
研究證明,父母多與孩子交談可以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增強孩子的交流溝通技巧。在充滿歡聲笑語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很容易成功,他們的交流溝通能力都很出眾。眾所周知,交流溝通能力在促進人們社交健康、情感健康和個人成功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因此,交際能力強的孩子更容易結識新的朋友,他們的自信心也比其他的孩子更強,生活得也會更快樂。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潑可愛,樂于表達。但是這些素質不是天生的,而是取決于后天的培養。既然與孩子交談能夠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那是否一有時間就抓住孩子東拉西扯地說個不停?顯然不是,這樣做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好煩,好?唆,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在與孩子的交談中,父母要學會把握交談的時機,注意說話的技巧,做到循循善誘。
1. 堅持與孩子交談,交談得越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就越親密。
2. 每次的談話內容不要太多,時間也不要太長,留意孩子的反應,每天多談幾次。
3. 盡可能經常性地與孩子一起進餐。如果只是偶爾一同進餐,不要談一些有爭議的話題,多關心一下他最近的狀況,圍繞著孩子感興趣的話題。
4. 當家長想就某事提出異議時,不要完全否定孩子,要給他們樹立信心。父母可以說:“你的想法很對啊,真聰明,爸爸媽媽有一種想法也很好,你要不要聽聽?”
5. 在與孩子交談時一定要認真聽,不要三心二意。比如,媽媽正在打毛衣時,孩子興沖沖地拿著他剛畫的畫兒讓媽媽看,而媽媽一定要放下手里的活兒,專心地評點孩子的畫,適當地夸孩子幾句。這樣,既是對孩子的尊重,也能促進雙方很好地交流。
與孩子交談是一門藝術,做家長的要用適當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和自己交談,通過彼此之間暢通的交流,既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語言能力,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更可以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982742.html
相關閱讀:禮貌用語和孩子感恩的心
玩具,讓孩子快樂的學習
童心是鼓勵和呵護的
如何教寶寶學習英語?
給說話推遲寶寶的小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