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學東西不要死記硬背,要“活學活用”,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其實,這些學習方法之所以有它的高明之處,是因為它調動了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抽象思維。它讓人對事物的注意力脫離開其表面和本身,而向別處和深處伸展了。
孩子的思維受年齡和閱歷限制,往往達不到這樣的程度,但學齡前的孩子,已經孕育出這樣的萌芽了。如果您再能抓住時機給以有效的引導,那他的小腦瓜肯定會越來越“靈”的!
例1
蘇聯一位學者曾考察過北冰洋沿岸殘存的原始部落,發現那里的人們可以用12個詞來分別地表示不同的“走”,如“早上走”,“晚上走”,“穿鞋走”,“光腳走” ……就是沒有“走”這個一般的概念。
例2
有人做了一個實驗:點燃一排蠟燭,然后從水罐中舀水將其澆滅。猩猩反復看了幾次以后,居然也能模仿;但是,如果河邊著起火來,猩猩絕不可能從河里舀水把火澆滅,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大火把一切燒個精光。這是因為猩猩沒有“水”的概念,它不懂得河里的水與缸里的水是一樣的水。
第二個例子表明,人比其他動物聰明,在于人能推理;第二個例子則顯示了現代人比原始人聰明,因為前者會對具體事物做出概括?傊f明抽象能力是人類進化發展而來的一種高層次的思維活動。而人類中那些“精英”們,則都是從事物的表面探求到其內在本質和規律性(即真理)的人。
兒童思維的成熟過程,其實是人類由蒙昧走向文明的縮影。牙牙學語的嬰兒,最初不會有什么抽象思維能力,他們也許搞不清蘋果與梨的差異和蘋果與月亮的差異在性質上到底有著怎樣的不同。然而生活能使孩子們學會抽象,比如小寶寶淘氣,用手觸摸火爐,結果燙起幾個泡;有過幾次教訓后,他會不再觸摸任何火爐包括那些不曾燙過他的火爐了。他顯然自發地形成了這樣一種朦朧意識:那些東西也是火爐,也會燙人的。這種朦朧意識十分可貴,因為他已經自發地從同類事物的個體中抽象出了該類事物的共性。
不過,如果僅靠自然形成,沒有足夠的刺激,孩子的智力發育就會相對緩慢很多。3歲之前的孩子,對他進行訓練,會顯得過早;而對學前的孩子,我們則完全可以運用各種手段,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啟蒙了!
判斷力訓練
其實對這么小的孩子進行鍛煉不必想得很復雜,只要用心,一次游戲,一次對話,一次逛商場,就可收到效果。我的女兒兩歲以后,我們給她買過一本關于兔子的畫冊,畫冊上有白兔、黑兔、黃兔、灰兔。我們問她這些兔子一樣嗎?她搖搖頭說不一樣。那么有沒有一樣的地方呢?她說有。在我們的啟發下,她找出了長耳朵、紅眼睛、短尾巴等特征,并說兔子都是這樣的。顯然,女兒此時自發地知道了“兔子”這一概念,這個概念已舍棄了具體兔子的個性(白、黑、黃、灰等)。認識“兔子”以后,我們用同樣的方法幫助她認識了“狗”,認識了“貓”,并帶她逛了幾次動物園進行實物跟概念之間的對照。
很快,她的腦海又不斷嵌入“水果”、“蔬菜”等越來越多的事物印象。為了檢查女兒是否清楚這些不同概念之間的界限,我們同她做過這樣的游戲:我們列出壁虎、葡萄、蔥頭、蝴蝶、西瓜、茄子等事物,要求她分別地把它們歸入“動物”、“水果”、“蔬菜”類里,女兒做得很準確。這種訓練方法可使孩子初步判斷掌握事物的屬種關系,粗略地知道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為了使女兒掌握的概念更加豐富,我們還同她做過這樣的游戲:確立一個屬概念(如動物),然后每人用交叉對話的方式分別說出一個個種概念(兔子、貓、狗、猴……),一次只說一個,而且不許重復。誰最先說不出來了,誰就輸了。這種對話有時可持續半個多小時。有一次,我們故意蒙了她一下,在說完“魚”以后又說了一個“泥鰍”,女兒當即抗議,說泥鰍也是魚。顯然,女兒已淡淡感到魚隸屬于動物且又包含著泥鰍,這為她以后懂得屬種概念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邏輯知識做了準備。
概括力訓練
除了從同類事物中拿出一些實體東西讓她判斷以外,我們還根據不同事物之間相同的屬性讓女兒概括出一些性質概念。比如,我們曾讓女兒尋找麻雀、蝙蝠、蜻蜓、飛機等事物的共同點,她說它們都會飛,我們還把各種顏色的事物歸成若干類,使她能夠從中概括出有關各種顏色的概念。
女兒4歲的時候,我們接到過幼兒園的邀請去觀摩教學。課堂上,每個孩子的桌子上都擺著磁石和另外兩組東西,一組是釘子、鐵片、鐵鎖、大頭針,另一組是紙、布條、木塊、橡皮。老師讓孩子們把這兩組東西分別靠近磁鐵,然后問大家的感覺。經過實驗,孩子們認識到,凡是用鐵制作的東西都能被磁鐵吸引,凡是非鐵物品則產生不了這種現象。結論是磁鐵能吸鐵。
斯賓塞說過:“教學要從直觀開始,以抽象結束!蔽覀兓貋砗髮@次教學給予很高評價,因為它的效果不僅在于使孩子們粗知了磁鐵,而且還讓他們從中概括出了釘子、鐵片、鐵鎖、大頭針等事物的共性。它會使孩子們對事物的印象相當深刻。
理解力訓練
理解,指的是對任何一件事物了解的能力。人類掌握知識的過程,必須在理解的前提下進行,而理解能力是在兒童時期逐漸培養和發展起來的,它是孩子以后進行創造性勞動必須具備的心理條件和心理品質。
在家里,我們經常利用各種時機有意識地對女兒提出一些“為什么”,讓她進一步思考、動腦筋,而后養成她自己發問的習慣,實踐證明這樣的方法逐步加深了她對事物的理解。
我們還會不時地檢驗一下女兒的理解水平。比如,如果總是把寓言和一般的童話故事混為一談,看完或聽完之后看不出寓言的意義和隱喻,理解不到寓言所包含的思想意義或教訓,那理解水平就不能算高;較高的理解水平是開始能看出寓言中的教訓和意義,并能把它轉移到人的身上,只是概括的范圍較狹隘;更高的理解水平就是能立即理解寓言的含義或隱喻,并能把抽象的教訓意義轉移到人。我們還可以從孩子對故事中人物的理解及其因果關系、矛盾關系以及對數學題意思的領會等來考察他理解能力的發展水平。了解了以后,就能更有的放矢地針對他的水平做進一步啟發了!
想培養孩子的音樂興趣,讓孩子更加活潑可愛請點擊兒歌大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982772.html
相關閱讀:童心是鼓勵和呵護的
禮貌用語和孩子感恩的心
給說話推遲寶寶的小貼士
如何教寶寶學習英語?
玩具,讓孩子快樂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