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著,寫著,愛著,尋覓著。
——題記
曾在月涼如水的與你相遇,曾在日光布滿的午后與你相遇,曾在清風徐來的晨時與你相遇。而這些不期而遇造成了我對你的一世眷戀,是于年歲間最不可拋舍的一抹,是在時空交錯間既可以仰望星空又可以俯瞰大地的依賴。
文字與書于我而言是如水至愛,它們所蘊含的是過去,現在與未來,以一種不一樣的方式與不同的人對話,感悟摩挲文字間最初的晶瑩與芬芳,感悟筆墨間的精神與思想。
在書海尋覓,尋覓那一份神秘與傳奇。“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指尖的溫度。”“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那一夜,聽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找你的一絲氣息。”那位布達拉宮中最大的王,世間最美的情郎曾帶給了我們多少遐想,多少。捧讀倉央,文字的美妙早已不需爭辯。而那背后的含義才耐人尋味。他的一生,曲折離奇,他的信仰與追求以一生的名義去踐行。怕是再沒有人能將文字與情感相融于“佛”,他做到了,在藏南山區中,他如同一輪皎潔的月。讀他,仿佛超越靈魂,他的離奇是太多人想解開的謎。然而我想說,與其追究身世,不如在他的作品中尋覓,那里面包含了太多,掩藏了太多,所以尋覓才變得珍貴而不平常。倉央是少之又少的情僧,是太過美好的詩人,曾因為他,想一路徒步,從拉薩至尼泊爾,行他所走的路,翻他所轉的山,誦他所讀的經。
在書海尋覓,尋覓最本質的文化精神!赌隙杀睔w》是我從閱至今日的書,三本如磚頭般的文人紀實,確實需要勇氣去翻開,開始了就不想放下。書的封面上有八個大字“大師遠去,再無大師”。是的,它們記述了1949年建國前的數位大師。有一代名匠陳寅恪,有才女林微因,有北大知名校長蔡元培,有青年領袖羅家倫,傅斯年。是首部全景展現文人群體命運的史詩巨著。他們從北至南,從南至北,以一種堅毅的力量,傳播著他們賴以的全部精神食糧。南渡,抗日戰爭時期,他們千里迢迢了北大清華的優越到西南聯大工作,他們的全部力量都源于對國家與文化的熱愛。這些大師來自五湖四海,清華、北大、同濟,但他們的精神信仰與情操卻是相同的。作為知識分子,他們誓要保護的學術,他們在艱苦中研究的心令我佩服。當那些學生徒步到西南聯大的場景出現時,我熱淚盈眶,為了求知,不懼艱難困苦的精神又怎能不讓人為之動容呢?在民族危亡間,幸而有他們!這些大師是真正的大師,哪怕顛沛流離,文化不能丟,在書中尋覓,尋覓到的是一種精神能量。
在書海尋覓,尋覓歷史的另一種解讀。我們在歷史教科書中只看到國民黨政府的逃亡,也曾以為蔣介石的腦子是燈泡,里面全是空氣。然而《南渡北歸》這套書告訴我,我錯了,在外敵當前的情況下,是他說出“搶救學人”、“保護文物”。是他組織各名校校長開會,討論遷校。我們不可否認在敗退臺灣時他拿走了許多文物,然而,如果這些沒有被軍艦運走,誰也無否估量它們是否還完好無損。讀這本書,看到文革時那些大師的慘狀時,我只能扼腕嘆息,既然時代已過,我們不如尋覓那份文化,那份精神,那份文人依然可以擁有的頂天立地與和文物的“與之同命”吧。尋覓于書海中的那一份文化氣質和歷史啟示,這是我們需要的,是90后不應缺少的精神內涵。
尋覓于書海,尋覓易安的淡淡感傷,尋覓希文的天下之憂,尋覓太白的對酒當歌之豪氣,尋覓沈老的水之情愫,尋覓曹文軒所敘的文脈,尋覓三毛的勇氣,尋覓海子的,讀后感,尋覓舒婷的溫婉。尋覓他們的文字,抑之有秀氣,揚之有豪氣,筆耕之間,皆耐人尋味,皆值得于書海中尋覓。
我愿意,繼續讀著,寫著,愛著,尋覓著。
——是為后記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46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