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四周單一的高樓大廈,似乎都沒什么新意,不如讓我們去看看少數民族民居
白族民居
高寒山區的白族人民居住單間或兩間相連的“垛木房”或“竹籬笆房”。他們的房子多是土木結構的瓦房,其布局則采取“三房一照壁”和“一正兩耳”或“四合五天井”等形式,院落寬敞,陽光充足,讓人眼前一亮。
他們十分重視照壁、門樓的建筑。
照壁用白灰粉刷,由名人題寫“萬紫干紅”、“旭日東異”或“福”、“壽”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大宇。四周山墻也一樣彩繪著各種山水、花鳥、蟲魚等圖案,每個角落的裝飾也都很講究。
還有獨特風格的門樓,其建筑裝橫更傾注了白族人民的智慧。一般都是斗拱重疊,飛搪串角,附以泥塑、木雕、石刻、凸花青磚、大理石等組合的立體圖案,六年級作文。許多門扇是由錢空三層的花、鳥、蟲、魚、人物等以及浮雕圖案所組成,十分精致。有的門樓、隔扇不用一顆鐵釘,僅以鑿出卯眼相接,卻十分堅固牢實。 所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白族人民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水平。
蘑菇房
蘑菇房?沒聽過吧。這是云南哈尼人的民居,它的來歷還有一段傳說呢!傳說遠古時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后來他們遷到一個名叫“惹羅”的地方時,看到滿山遍野生長著大朵大朵的蘑菇,它們不怕風吹雨打,還能讓小蟲在下面做窩棲息、他們就比著樣子蓋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顧名思義,就是住房狀如蘑菇。它的墻基用石料或磚塊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
在其上用夾板將土舂實一段段上移壘成墻,最后屋頂用多重茅草遮蓋成四斜面,遠遠望去,就像一個大蘑菇。
內部結構,通常由正房、前廳和耳房組成。分二、三層的蘑菇房在建筑設計上別有風韻:前廊與正房前墻相接,耳房與正房兩側相連;前廳與耳房頂部均為堅實的泥土平臺,它既可休憩納涼又可晾曬收割的農作物,別看他樣子不大,作用可不小呢!正房二層全部用泥土封實,然后在三四米高處鋪蓋茅草頂。
蘑菇房經久耐用,冬暖夏涼,在我國民居文化中獨樹一幟。它與巍峨的,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構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鄉壯景。
如果你對這些少數民族民居有,也可以去看看哦。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52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