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讀培根隨筆有感1000字

關鍵詞: 高二作文 來源: 作文大全網

篇一:《培根隨筆》讀后感[1000]

  歷史的舞臺總有人在臺前幕后不停穿梭,有的接近尾聲,有的還在候臺,然而往往有人早已退去,掌聲卻久久不息。他,可能長得并不起眼,卻顯得最耀眼。

  培根,戴著頂圓邊寬沿帽,一頭棕色卷發被帽子壓向兩邊,零散的遮住耳朵,寬大的額頭下挑著兩道濃密的眉,深陷的眼窩中迸出兩束睿智的光。他,或許在官場上是一個常敗的政客,但在文壇上卻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作家。作為“法律之舌”、“科學之光”,他的目光透過塵世,洞悉真理,而我亦是最愛他的《談真理》一文。

  他說,“真理會暴露過多的虛假,而虛假能愉悅人的想象”。從小我就一直認為一個人的肉體是不能長存的,但是他有思想,有精神,這種精神可以永久地留在世界上。若是閱讀好書是思想、精神的溝通與升華,我想,我那還僅為雛形的思想在經歷了培根犀利筆鋒的洗禮后更為成熟了。他告訴我,真理乃人類唯一的安身立命之處。

  多少年來,古代的無數哲人苦苦追尋真理,而培根卻直指這背后的根由。“真理是時間之產物,而不是權威之產物。”由此看來,真理實是為人處事的真誠和單純。在這樣的社會里,要追求真誠并非易事。然而,日記,若我們心中有真誠之柱,真理之火就會將它點燃,照亮心中每一個閉塞的角落。

  說到真理,就不得不提一提謊言。培根認為,為人處事的真誠是道德上的真理,而說謊則是奇恥大辱。說謊,不僅要面對來自良心上的譴責,還要逃避別人的懷疑和揭穿。這對于健全的心智來說是一種莫大的煎熬。想必,從小到大,不管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沒有誰從沒說過謊,那就一定體味過這種滋味。他告誡我,不到萬不得已,切勿說謊。

  說謊,乃人之丑態。培根的《談美》則揭示了美之本質。容貌美不如行為舉止美,而美總是轉瞬即逝。也許美并不在“點”中,而在于完整的人性和德行的展現。培根說:“青春美其實趕不上成年美。”但我并不贊同,我認為青春美和成年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形式。青春有青春的活力和朝氣,成年有成年的成熟與穩重,兩者并不能比較。培根從他的社會地位、角度和時間軸上發表他的看法,而我則站在現代社會的高度上評價,這便是思想與思想碰撞產生的火花吧。

  培根的文字并不是為了自娛,而是為了改造社會、富國利民。有些字句雖然頗顯深奧,但細細品讀后無不嘆其妙處所在。他贊揚的,是傳世千古的美德,他批判的,是歷史遺留至今的丑惡,他傳播的,是潛藏在現實的表皮之下,難以發覺卻又被苦苦探求的智慧、理性與藝術。

  合上書,我靜靜回想《培根隨筆》陪我走過的多少個挑燈點燭的夜晚,才明白,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杜喔S筆》調動我的思想,與他一同思考,一同辯證。正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使人善辯”。而這本書恰是擁有使人讀了就放不下的魔力。


篇二:《培根隨筆》讀后感[1000]

  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知識就是力量”這句經典名言吧。沒錯,這句話就是出自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英國哲學家和思想家培根之口。這個暑假,我仔細閱讀了《培根隨筆》這本書,受益匪淺。

  弗蘭西斯·培根1561年1月出生于一個官僚家庭,從此大半生幾乎都獻給了仕途和政治。但在1621年,身為大法官、事業如日中天之時的培根,卻因受賄而下野(這也是我對他的唯一不滿),居家著書,于1626年4月去世。

  讀完培根的隨筆后,我感想頗多,但最令我難以忘懷、對我人生最有啟迪的便是我知道了如何評價一個偉人及他的著作?戳诉@一本書,我敢于對大思想家提出質疑,我認為這是難能可貴的,也是正確的態度。正如孟子云:“盡信書不如無書。”書沒白讀。談到正確的、嚴謹的思想,有幾句我喜歡的名言,想與大家分享一下:“伴隨死亡而來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幸運讓惡更加明顯,而厄運使善更加出眾”;“過分看重愛情的人都會放棄財富與智慧”;“讀史令人明智,讀詩令人聰慧,數學令人精細,物理學令人深沉,倫理學令人莊重,邏輯修辭則令人善辯”等等。我之所以喜愛這些名言,不僅僅是因為它們正確之極,我找不出理由反駁,還因為他們對我的人生觀、價值觀有深遠的影響,使我的思想更加成熟、穩重,對我將來的發展和為人處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下面就該說說我提出質疑的話了。請聽這句話:“最有益于公眾的豐功偉業歷來都是由沒有妻室或沒有子女的人始創的。”我始終認為這個觀點太絕對、太極端了。那有沒有這樣的偉人呢?有,當然有。如周總理,如培根。周總理是因為妻子鄧穎超身體有狀況,所以沒有兒女。我認為培根是受他的這種極端思想所致(雖然這只我的猜測),所以他只有妻子沒有子女。但是難道說有了子嗣就不能建立“最有益的豐功偉業”了嗎?有子嗣的偉人數不勝數。培根在文中說:“妻室兒女是成就大業的妨礙”,還說沒有兒女的人“在感情上已娶了大眾”、‘努力實現其精神的再現“。我認為這些都太絕對。有的人確實為了妻室兒女拋棄大業,但那些人不能代表全部,深明大義的人是不會為了兒女而拋棄大眾,大多數偉人都會把妻室兒女和大眾放在正確的位置,他們始終都有一顆清醒的頭腦。這種偉人的例子不勝枚舉。還有這么一句話:”守口如瓶既是一種策略又是一種品行。“我認為應視情況而定。如果你守的是不善的事,是幫助惡人守惡事,那豈不就是助紂為虐?所以這句話不全面,太片面,考慮不周全。

  其實我在書中還標注出了許多我不同意的地方。我只是想說,一定要對書中所言提出質疑,但正確的一定要學,要利用,要服務于社會。用一句話來概括這種態度便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這便是我的感想與收獲。


篇三:《培根隨筆》讀后感[1000]

  “除卻生死無大事”。 你來了,這個世界對你來說就誕生了。你走了,你的世界也就跟著死了。所謂“雙眼一閉,一切去了”,那生時的哀愁、焦慮、煩悶,一切的一切都“一了百了”了。從這個意義上講,死真是自然給予人豐厚的恩賜。

  《談贊譽》

  贊譽是一個人德行的反映,即中國人常說的好的口碑。

  但榮譽這東西是很值得人反思鏡鑒,因為它常常出自很廉價的舌頭。靜思之下,有兩種必須警惕的贊譽:

  來自庸眾虛浮廉價的贊譽。平庸之人不知何為厚德,他們嘆賞虛名,驚羨浮譽,他們的口碑是一條載負落葉和枯草的河川。

  純粹是為了阿諛奉承的褒頌。最惡心的話獻媚者也能說出來!

  另外,亦有兩種叫人注意的贊譽:

  出于良好愿望和敬意的頌揚。贊譽者所頌揚之處,正是他們希望人們能做到的地方。

  出于有識之士的贊譽。這種贊譽會令受譽者的美名遠播,使人們受教。這是比香花還要芬芳的香膏。

  但一個人不管德行如何,最好不要自我贊譽。個人明知的做法是贊美自己的工作和使命。這樣他不僅避免了惹人生厭,而且更顯一種德行的崇高。

  《論善與性善》

  善的真義是造福與人的愿望。善是人類最為高尚美好的品行。善心是根植與于人性之中的,愛心即使不施與同類的人也會施與異類的蟲獸鳥魚。

  但有時愛心會被誤施,誤施也沒什么大不了,但不要過度。意大利人有句諺語說:對誰都行善則無善可言。所以人必須避免不亂施善心。我們不能被他人的厚顏無恥和妄想所支配,否則就變成了討好或軟弱,而討好和軟弱會讓誠實的人作繭自縛。

  要明白一個道理:一般的恩惠應該人人分享,但特殊的恩惠則須有所選擇。

  與善性相比,人世間確有一種天生的惡性。惡性較輕者只是性格暴躁、魯莽、好斗和固執等等,但惡性較重者則會妒忌并傷害他人。

  不論怎樣一葦可以用這幾句話勉勵自己:

  對陌生人謙恭有禮,說明你四海為家,自己的心不是一座與世隔絕的孤島而是與其他大陸連成一片;對別人的苦難同情,說明你的心像高貴的樹,寧可自己受傷也要奉出香膏;倘若對他人的冒犯能寬容不究,那說明你的心遠在傷害之上;假使你對滴水之恩能涌泉相報,那說明你看重的是精神而不是錢財。如果你為了救贖兄弟而于自己性命于不顧,那么你已經接近神了。

  《論愛情》

  培根似乎是一個鄙視愛情的人。在此文中愛情總和一些糟糕的詞匯聯袂而出,而不是那些我們想象中的甜蜜優美的詞語。

  “愛情總是招致災禍”

  “只有高貴的心靈和偉大的事業才可抵御這種愚蠢的激情”

  “世人不能無所事事的拜倒在一尊小小的偶像前,這會使自己成為奴仆。雖然不像禽獸之類的口喙之奴,但仍然是眼眸之奴。上帝賦予崇高的人以眼睛本是為了更崇高的目的。”

  “愛情是愚蠢的產物”

  “愛情和智慧絕不可能兼而得之”

  “愛情使人喪失自我,因為任何過分看重愛情的人都會放棄財富和智慧”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73715.html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