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傲慢與偏見》讀后感[3000]
小說這種類別的書果然是要一口氣看才能看出味道來,不管是英文還是中文。由于前幾章是漫無目的的有時間就看,所以重新拾起閱讀時有點困難,有點忘了之前的內容了,語感上也無法立刻跟上。剛開始還不得不下載中文版看個過渡,讓比較難懂的那段讀得稍微容易一點。
在慢慢習慣簡·奧斯汀的語言后(比如經常使用had開頭的倒裝,或者no sooner…… than……,或者經常使用分號或者插入形式將多個句子并在一起),《傲慢與偏見》這本書也變得越來越有意思,我開始會為Darcy的感情感到焦急,為Lizzy的過度偏見而感到生氣,為有時無法讀懂他們的對話表達出的感情而感到泄氣。
這是一本值得多讀幾遍的小說,尤其是英文版?赐暌槐楹笪覍δ信魅斯娜宋镄愿竦陌盐蘸鸵话銜u或者電影中的描述不太一樣。在我眼里Darcy是個理智,沉默,有責任心,有良好教養,不善表達感情的人;有上流社會的優越感,也能為愛情放下身段與品行粗俗的人來往;在與Bennet家庭來往的過程中學會了寬恕,妥協,原諒。Darcy先生簡直是完美男性。而女主Lizzy就沒那么討人喜歡了。在書的開頭就顯示Bennet先生最喜歡Lizzy,因為她是唯一一個有頭腦的女兒。這讓我以為Lizzy也是個明理的人。但是她被第一印象蒙蔽的眼睛,偏聽偏信,還傷害了對她表達愛意的Darcy。這樣的人物在一段時間內讓我非常的厭惡。幸好后來Lizzy在看完Darcy的解釋信后有所改觀,但是有時我會懷疑,在Pemberly看到Darcy的房子后,真的僅僅是因為里面實在、有品位而不奢華的裝飾以及管家的解釋而對Darcy初露愛意的嗎?難道沒有一絲絲被他的財富震撼到嗎?
很多細節還需要多看幾遍才能看懂,才能不帶偏見地看待Lizzy的感情變化,才能更好的理解書本背后其他學者對它的贊嘆和欣賞。
第一次與它相遇是在電視上,可謂是一見鐘情,可惜的是只看到半截的內容,但足以讓我難以忘懷。無意識的或有意識的追尋著它的腳步。只是一直沒有機會能遇見它,或許我就是這么放任主義吧,相信有緣我們一定會再相見的。但是并不代表我放棄,我也有在努力尋找它哦。
喜歡它可以說是偶然中的必然吧,它所描述的內容很讓我感動,更何況影片中美麗的風景更讓我心迷!
對了既然說的是傲慢與偏見,怎么也得說說它所描述的故事吧。《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作家簡·奧斯汀的作品。這部作品中簡·奧斯汀通過日常生活為素材,生動的反映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下上網英國鄉鎮的真實生活和人情百態。她描述了18世紀英國發生的四樁婚姻。
故事里講述的是英國貴族與普通階層的愛情故事。(怎么聽起來好別扭哦,而且重復羅嗦,人老了的緣故)女主角的名字叫伊麗沙白,男主角的名字不好意思忘記了,那個名字都不怎么好記。(汗,看來我的愛是這么的淺。┠信鹘鞘窃谝粓鼍蹠险J識,男主角的到場確實搶了很多美女們的眼光,按她們的話是英俊瀟灑,風流倜儻……我看電影的時候并不覺得那個男主角怎么英俊的哩,看來我的審美觀點有問題,但卻是個很有魅力的人,給我的感覺自然也很好了。(笑)他當時拒絕了跟其他美女跳舞,只邀請了女主角跟另一個美女跳舞(汗,酷過頭了)。就因為這樣女主角就對他產生了偏見,認為他是那種自命不凡,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總之是可以用討厭的詞語來形容的。不過如果是我我也會這么認為,雖然他是很有氣質不錯,但是這樣對待女士就是大大的錯了,不過如果太花心的話,對每個女士都很好,估計我也不會喜歡他的個性了。(呵呵,真是個麻煩的喜好啊。)那場聚會后似乎看起來就沒有什么交集了,因為哪個驕傲自大的貴族先生也要回到他的莊園去了。
首先是科林斯和莎洛特·盧卡斯的婚姻。科林斯是貝內特先生的侄子,由于貝內特夫婦沒有兒子,只有六個女兒,在當時社會中嚴重的男尊女卑的風氣下,貝內特一家的財產只能由貝內特先生的侄子科林斯繼承。奧斯丁對于柯林斯先生這個人物自始至終都是充滿諷刺意味的。描寫柯林斯先生的第一段話對他評價并不高:“柯林斯先生并不是個通情達理的人……一身兼有了驕傲自大和謙卑順從的兩重性格”。起初,科林斯是喜歡上了伊麗莎白的,他費盡心思討好伊麗莎白,只可惜伊麗莎白不喜歡這個品行不好的表哥,遭到拒絕的科林斯最后與伊麗莎白的好朋友莎羅特小姐結婚了。莎洛特雖然知道柯林斯先生“既不通情達理,又不討人喜愛,同他相處實在是件討厭的事,他對她的愛也一定是空中樓閣”,不過她還是嫁給了他,只是因為嫁給一個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不僅能保證自己未來能夠有一個穩定的生活,還能給自己帶來一定的榮耀。
第二段婚姻是維克漢姆和莉迪亞的婚姻。維克漢姆為了獲得錢財拐跑了莉迪亞,以不和莉迪亞結婚給要挾,從莉迪亞的哥哥達西那里敲詐了一筆可觀的錢財,雖然在維克漢姆出現的時候簡·奧斯汀筆下的他是一個風度翩翩的軍人,而且他風趣幽默,一度贏得了伊麗莎白的心,但是完美的外表掩飾不了他丑陋的內心。他將目標從伊麗莎白身上轉移到更有錢的莉迪亞身上,相比之下,莉迪亞是個思想空虛,頭腦簡單,高一作文,喜歡賣弄風情的女人。她只會追求單純的享樂奢靡的生活,維克漢姆和她在一起也僅僅是為了錢而已。由此可見,他們倆的結合只是為了滿足各自的私心,并不是因為愛情,這注定是一場悲劇的婚姻。
賓利和簡的婚姻是很成功的,首先他們地位相當而且都深愛著對方,而且賓利先生在大家的心目中是個溫和俊朗有耐心的人,簡美麗溫柔,是個很善解人意的人,他們的婚姻受到了間的妹妹伊麗莎白和達西先生的幫助。
最后是這本書的主要人物,伊麗莎白和達西先生的婚姻。達西先生剛出場是一個英俊、富有,但被人們稱為傲慢、冷漠且沒有禮貌的家伙,而伊麗莎白是一個理智、活潑善于觀察別人的心理的人。起初他們倆并不互相喜歡,而且伊麗莎白因為達西先生的傲慢和由于聽了維克漢姆說的達西先生的壞話而對達西心存偏見。但是后來伊麗莎白以自己的機敏、詼諧吸引了達西,且使達西日漸愛上了她。在壓抑了很久之后,達西終于向伊麗莎白表白,伊麗莎白剛開始是還是不能接受達西,但是后來也慢慢的了解達西,并愛上了他,兩個人最終走到了一起。
這本書描寫的是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那個時代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婚姻的一種金錢至上的觀念,以及當時嚴重的男尊女卑的現象。社會的不平等性在婚姻對象的選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這時還是來先說說女主角伊麗沙白吧。由于他們家都是女兒,所以家產將會由她的一個堂兄繼承。而女主角的母親為了維系這份家產要求女主角嫁給她的堂兄。這個堂兄自認是上帝的忠誠者,是一個仁慈善良的人,他跟女主角表明是為了憐憫她的將來才娶她為妻(十足是個阿諛奉承的偽君子),自然是遭到女主角的拒絕。這就是我喜歡女主角的原因之一,不屈不撓個性。在那個年代子女的婚姻大事都是由父母作主的,說到這不得不提一下女主角的父親。我覺得他是一個比較有主見而且開明的紳士,如果不是他,估計女主角想拒絕也難。他讓她的女兒自己選擇,不管將來怎么都不能抱怨,因為這是她自己選擇的。我挺喜歡這個老頭子的哦,說他是真正的紳士也不為過。遭到女主角打擊的親戚很快就認識了女主角的女朋友并娶她為妻回到了他老是叨念的貴族夫人的那里,他是那里的牧師。
哈哈好象還沒有講到重點哦,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了,通過一些小小的故事來刻畫主角的棱角,讓人物顯得更有魅力。女主角后來受到邀請到她的女朋友那里游玩,就是嫁給她堂兄的那位。當然貴族婦人為了略盡地主之誼(實則是為了顯示她們顯赫的家世)在女主角到來之后,也邀請她到莊園游玩,以表示她對大家是如此的仁慈。貴婦有一個,體弱多病的女兒,她要將她的女兒許配給她的侄子。所以她一直在夸獎她的女兒跟她的侄子。本來以為是沒有什么事了,可是這時候男主角出現了(笑),原本女主角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了,而且讓女主角很憤滿。更夸張的是男主角竟然向女主角求婚。(果然是個行動力很強的男人,而且很負責任,欣賞欣賞,笑。┒紱]見過幾次,就認定一個人,不愧是我敬佩的類型。
社會中存在著種種的偏見,每個人都在承受著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看法。但是人們腦中的偏見一但消失,也許對待任何事物都能處之泰然吧。
或許在拋開一切不滿與偏見后,幸福才會真正降臨!
篇二:《傲慢與偏見》讀后感[3000]
小小地改變自己,有時,你就能看見幸福彼岸。
——題記
我偶爾買了兩本能聽的書。最近我把《傲慢與偏見》讀完了。
《傲慢與偏見》,一部由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一反“感傷小說”和“哥特小說”這一常規作品拍攝的電影。通過喜劇性的場面諷刺人們的愚蠢,自私,勢力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點,展示當時尚尚未受到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沖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同時,也開辟了一扇窗口,讓世人見到了改正自我不足所能帶來的巨大收益。主人公班納特·伊利莎白和費茨威廉·達西正是作者奧汀斯對此所寄托的靈魂人物。是個很別具一格的姑娘,她有很強的自尊心,又有很不同常人的遠見和膽識,她不隨波逐流,對愛情很有自己的一番見解,她對愛情有理想的追求而不像她的姐妹夏洛蒂一樣,為金錢財產而追求沒有生命的愛情。而費茨威廉·達西雖為富家子弟,卻勇于并不顧門第和財富的距離,向傾慕的班納特·伊利莎白求婚。正是他們超凡于當時社會主流的品質,他們能正視自己的傲慢與偏見的缺點,不再愚鈍,突破重圍,獲取甜蜜的愛情果實,走向幸福的人生。
作為觀眾的我們,從他們曲折的愛情道路中,我們又能感觸到什么呢?是的,對愛情對人生的思考。
傲慢,費茨威廉·達西顯著的性格,由于其本人所處的社會地位和家世條件,造就了他這一個性。他不受人歡迎,也不屑于周遭冷淡的人際關系,他認為他有理由傲慢,而班納特·伊利莎白對他的嚴重偏見,是的使得兩人產生了不可避免的沖擊,他們在傲慢與偏見的思潮中,一直發生不愉快的誤解,被自己的情緒所牽引著,他們離幸福彼岸的距離漸漸拉大。這不禁讓我聯系的了生活中的我們。無時無刻,我們都生活在人際交流的潮流中,雖然,如今是一個強調個性的現代,每個人都努力著張揚自己的個性,顯示自己存在的價值,可是,在這個大大的生活集體中生存,集體不可能只依賴你而存在,如果你個人的個性張揚阻礙了集體前進的步伐,那么你不可能攫取到個人真正意義上的幸福。正如費茨威廉·達西的傲慢使他遭到了班納特·伊利莎白的求婚拒絕。所以不僅僅只是為了兩個人的幸福,更是為了整個集體的幸福,我們有時真的可以學學費茨威廉·達西,在保持自己個性不變的同時,稍稍收斂,稍稍退后一步,改變自己,才能冰釋眼前的痛苦不堪,收獲喜悅。
班納特·伊利莎白說過:“世界經歷得越多,我就越發對這個世界不滿,世人都是反復無常的,那種表面的優點或見識是很不可靠的。日復一日,我的這種信念就更加堅定。”在現實中,我們還要有不斷改進自己對外在的看法。最初的印象不一定可靠,要是一味得憑借這樣的感性感覺面對事物,我們就會被自己主觀印象驅使,就像伊利莎白對達西德種種偏見,而失去了很多那本應該獲得的機會,最后讓人可怕地一無所有。對于伊利莎白這樣一個生活在保守的閉塞的社會環境的人,她能夠做到換位思考,重新思考,是一大不可思議的進步。
有人說書和畫是相通的,好像沒錯兒。這本書里形形色色人物的音、容、笑、貌,好像就在我的面前。文章語言生動,深刻。有些對話經典,意義深刻。翻譯這本書的人,文筆真好!。如果能看到英文版的原文,可能更好,只是我不行。
這本書主要寫的是伯納特一家七口人的事。伯納特夫妻有五個女兒。我覺得這本書的書名應該是“正確的戀愛觀是什么”,或者是“應該找什么樣的配偶”。伯納特先生年輕時,只是看上了他太太的美麗,就結婚了。正如伯納特先生說的:“其實女人的美麗是長久不了的。”
伯納特太太沒有頭腦,心胸狹小,淺的厲害。很少有丈夫拿自己的女人開心,可是伯納特先生總是拿自己的女人開心。伯納特夫妻的大女兒瓊,善良、美麗?偸菫閯e人著想。再壞的人她也想給他留條后路。瓊的缺點是掩飾自己,她和賓里的婚姻差點結不成,原因就是別人看不出她的內心。伯納特先生的二女兒,伊麗莎白。美麗、善良、生性樂觀、缺點是有些虛榮,看問題偏見,言辭強硬。正如文章中寫的:伊麗莎白越想越為自己羞愧,不管想到德希(她后來的嫁給了他),還是念起維柯姆(她跟他談過戀愛),她都認為自己太過偏激,不夠理智。
伊麗莎白說:“我向來都認為自己的見解非凡而自鳴得意!我還經常嘲笑姐姐的寬容,為了讓自己的虛榮心得到滿足,就毫無根據地瞎猜。這主要是虛榮心作崇,我剛認識他們倆時,一個青睞我,我就很自得,另一個忽視我,我就憤怒 。”伊麗莎白生就不多愁善感,省得越想越煩。她深信自己盡到了責任,那些無法免除的不幸,決不能使她煩惱,她也不必因為滿腹的憂愁而增加不幸。她說:“過去的不愉快應該忘掉。學學我的人生觀,只有那些美好而令人愉快的往事才值得回味。”伊麗莎白還說:“總是追憶不愉快的過去是一種不可原諒的行為”。
以上寫的是伯納特的兩個大一些的女兒。他們三個小一些的女兒不好,其中最小的女兒麗德雅很不好。 作者用了很多筆墨寫了麗德雅。麗德雅是父母寵愛的小寶貝,年紀很小就進入社交場合,她性格開朗,天生一副無法無天的脾氣。有些年輕的軍官見她浪蕩風騷,便對她大獻殷勤,從此她就更加肆無忌憚。她根本分不出好賴人,誰對她獻殷勤她就會撲向誰的懷抱,麗德雅經受不住任何人的引誘,她會隨時上鉤,今天喜歡這個軍官,明天又是另一個。這只怪家人對她任意縱容,管教不嚴,使她落得這般下場。
麗德雅所以如此的原因第一是父母的寵愛,不加管束。我好像還覺得這是遺傳,因為她媽就是這樣的人。再有一個主要原因是她交上了福斯特夫人,這是一個和她母親一樣的女人,福斯特夫人帶壞了她。
正如伊麗莎白跟他爸爸的談話:“對不起,請原諒我直話直說。好爸爸,如果你不去管教她那副野性,不去告訴她,一輩子都不能像這樣浪蕩,她馬上就要無藥可救了。一旦她的性格定了型,再就難以改變了。她才十六歲,就變成一個十足放蕩女人,她自己和家人都遭人笑話,并且放蕩到了極其嚴重、極其低賤的程度。除了年輕和漂亮之外,他沒有任何其他魅力。她蠢笨無知,對任何事都輕信盲從,她沒有思想,瘋瘋癲癲地就想惹別人喜愛,結果只是到處受人鄙視;僖裁媾R著這樣的危險。她總是圍著麗德雅亂轉,愛慕虛榮、年幼愚昧、性情懶散、放蕩不羈!”
麗德雅的輕浮嬌美也足以促成他們的茍合。雖然伊麗莎白并不認為麗德雅會存心私奔而無結婚打算,可是麗德雅無論在品德還是見識方面都很欠缺,當然經不起誘惑,這個她早就有猜測。待續
我想摘抄一些經典句子
一、 德希(伊麗莎白的丈夫)認為:“誰都會有性格上的毛病,這是從娘胎里帶來的,任你后天如何努力,也是本性難改”。
二、如今的世道,運氣是最關鍵的。
三、“兩情相悅的前奏是感激和尊重”,作者認為一見鐘情沒有道理。
四、那種僅僅建立在情欲基礎上而非道義上的婚姻,是很難得到永久的幸福的,這一點她堅信不疑。
五、沒有愛情的婚姻是痛苦的。
六、伯納特先生對伊麗莎白說:“不錯,他家財萬貫,你會比你的姐姐有更多的華麗的衣服,名貴的首飾以及華貴的車馬?墒悄阌袥]有想過,這些會令你幸福嗎?”
七、伯納特先生對他的二女兒說:“如果你不是真正崇敬你的丈夫,你否則不會覺得幸福,也不會覺得體面。別讓我看著你鄙視你的丈夫。”
八、瓊太善良了,她總是為別人著想。瓊說:“我們不應該輕易認定別人故意傷害我們。盼望一個生機勃勃的年輕人一直處世慎重是不切合實際的。我們總是讓虛榮心過于膨脹,女人對愛情抱有不切實際的想法。
九、許多年以后,伯納特先生的女兒基蒂也獲益匪淺,她大多時間同兩個姐姐在一起。同一些高尚的人交往讓她進步很大。她生性不像麗德雅那樣放縱,現在麗德雅不會影響她,兩個姐姐對她關懷備至,她便不像以前那樣輕狂無知和沒有情趣。當然家里還是小心管教她,盡量斷絕和麗德雅的交往,免得再受她的壞影響。雖然麗德雅常常要接她去住,說是有多少舞會,好小伙是如此之多,她爸爸總是不讓她去。
十、”賓里(瓊的丈夫)生性溫和,自主性不夠,通常會采納我的意見和建議。所以要想說服他,相信自己看走了眼,簡直是易如反掌“。這是德希說的話。
在這本書中,我覺得其中一句話讓我有很大的獲益:”你必須讓我聽從心靈的驅使,它指引我做的事都是責無旁貸的事。“。其實,有很多時候,最顯而易見的道理,往往會被忽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所做的事也將是無所束縛的,但是現在的社會中,有多少個時候能夠隨心所欲呢?
篇三:《傲慢與偏見》讀后感[3000]
第一次讀國外長篇小說,沒想到就是這篇英國的名著。上名著課的時候老師講的劇情吸引到我,于是我就抱著一種了解與探索的心情去看。
這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汀的代表作。而奧斯汀當時的排名也僅次于莎士比亞。正是因為她的家庭背景導致她所接觸的都是當時身份高端的牧師,中小地主等人物,因此寫的小說背景就與之相近。她小說的特點就是善于用對話,書信的形式,把人物性格特點描寫的恰到好處。也用反諷幽默的形式揭露了一些不好的現象。由于她接觸的環境都很恬靜,舒適,再加上她的小說是以愛情與婚姻為主,所以沒有太大的矛盾沖突。但她的作品輕松詼諧,富有戲劇性沖突。深受讀者喜歡。
在《傲慢與偏見》中有很多人物,現在就我讀完這本小說的理解,來分別談談這些人物。
班奈特太太:也就是伊麗撒白的母親,和許多母親一樣希望自己的女兒嫁到一個好人家,卻沒有想過女兒內心想要的是什么,只想到自己女兒出嫁的排場,可見她是多么虛榮。在來看看她的言談舉止,無疑讓人覺得粗俗,把她當笑話看。自然這是一個徒有其表而沒有實際內涵的女人。
班奈特先生:也就是伊麗撒白的父親,他當被班納特太太的美貌所迷惑因而娶她為妻。到日后看清她原有的秉性后經常對其嘲諷。說明他也是一個重外表而又輕易下決定的人,所以他婚姻的悲哀完全歸咎與他自己。但他在處理子女們的事情卻是很上心而又盡職盡責,可以稱之為一個好父親。
伊麗撒白:她對高官子弟懷著一種偏見,正是因為她的這一性格缺點使其在感情的路上幾經周折最后才能找到如意郎君,也正是因為這個,才能吸引到達西的注意力。她不能稱為最美,但她身上有一種獨特的氣質與修養,她言談舉止優雅而大方。并且很有自己的見解。但不得不說的是人都有私心,她也一樣。在知道彬格萊去倫敦是達西所為,她因為怕簡對達西有偏見影響她與達西之間的關系而閉口不提這件事情?梢娝灿凶运降囊幻
達西:年收入上萬英鎊的高官子弟,英俊瀟灑。個性比較孤僻,給人感覺比較傲慢。但其實內心善良,講兄弟義氣,勇于正視并且改掉不足的地方。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后來態度的轉變才能獲得伊麗撒白的芳心。
簡:伊麗撒白的姐姐,非常美麗動人,溫柔善良的女人。但是她性格中有點不自信和軟弱,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不懂的把握和追求自己的幸福。也正是因為這樣害的她差點錯失了和彬格萊的美好姻緣。
彬格萊:一個非常帥氣,有親和力并且有紳士風度的男士,他遇到心愛的人勇于去了解和接觸。但是卻容易手周圍環境和人的影響而有所動搖,這點性格缺點與簡不謀而合。
科林斯:一個牧師,將來繼承班納特家的財產。他是一個相貌奇怪,行為舉止都很猥瑣,趨炎附勢的人。并且貪圖美色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樣的女人。先是被簡的外表所迷住,當聽說她心有所屬后馬上又轉換目標到伊麗撒白身上,遭到伊麗撒白的拒絕后他更加自負的認為這是伊麗撒白欲擒故縱的方式。隨即伊麗撒白的好友盧卡斯出現在他身邊,他便又毫不猶豫向他求婚。
盧卡斯:可以說是一個很現實的女人,她知道選擇什么樣的人就意味著將來要過什么樣的生活。所以不顧和伊麗撒白姐妹的情誼,斷然決定嫁給格林斯這樣一個趨炎附勢的人。她追求的是物質婚姻。
貝克斯漢姆:一個善于偽裝的男人,雖然外表很陽光和帥氣。他也是一個貪圖利益的人。做事情沒有分寸,不然也不會任由一個未婚女子跟著他私奔。
莉迪亞:一個不懂事的小女孩,不自重不懂得分寸也不考慮家人的感受,可以說不善解人意不孝順。但她個性活潑開朗敢愛敢恨,并且十分純情。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導致她沖動的和別人私奔到最后過著并不幸福的生活。
本篇小說用大量的篇幅來描寫伊麗撒白與達西之間的感情,也正是達西的傲慢與伊麗撒白的偏見成就了他們美好的姻緣。假設達西不傲慢或許伊麗撒白也不會聽到他在舞會說的話了,但其實他說這些話并不是因為他傲慢,而是他的個人習慣,因為他不喜歡與陌生人跳舞。導致伊麗撒白對他有了偏見。所以在舞會上拒絕了達西的邀請。正式因為伊麗撒白不會像別的女人那樣投懷送抱,她獨特的氣質和眼神才能吸引到達西的目光。到后來達西的求婚之所以用那種語氣,是因為當時處于封建社會對門第關系看的很重,伊麗撒白無論從家世背景,學識相貌方面都遠不及達西那么優秀。而沒想到一向驕傲自信的達西居然會被拒絕,這讓他受到嚴重的打擊。但他并沒有就此放棄,反而很耐心的寫信向伊麗撒白解釋,讓她了解自己,了解事情的真相。而對于自己的言行做過的事情都實事求是,直言不諱。而他也學會反思,以至于后來遇見伊麗撒白時完全變了一個人,不在那么傲慢,也不在那么高高在上。在伊麗莎白的妹妹莉迪亞和貝克斯漢姆私奔后達西不但沒有疏遠她,反而愛屋及烏幫助她的妹妹渡過難關。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看出達西是多么愛伊麗莎白。愿意為她改變自己,并且不在乎門第關系世俗眼光幫她身邊的人渡過難關。
簡和彬格萊的愛情看似順利但實際也經過長時間的考驗。一見鐘情的感情的卻美好,但兩個人都不愛坦言自己內心的想法,不善于交流。反而是達西和伊麗莎白的事情推動著他們的發展。簡對于彬格萊的敢愛卻不敢言以至于讓彬格萊和達西誤會對他沒情,而彬格萊也聽信了別人的話完全沒有見解的離開了。但是對于簡追到倫敦找彬格萊這一舉動可看出她對他的感情和她對愛情的勇敢追求。有情人終究會終成眷屬的。經過一年的幾經周折后他們還是在一起了,這是命中注定。
科林斯與盧卡斯的婚姻其實也是受到伊麗莎白的影響,若不是她拒絕了他,他們又怎么能走到一起呢?但是他們的結合僅僅只是一個相互滿足與交換的條件,把婚姻當成一種買賣。這種名存實亡只有現實利益而毫無感情而言的婚姻可想而知是不幸福的。
最后要談到的是伊麗莎白的妹妹莉迪亞與貝克斯漢姆的婚姻。她是一個十六歲的小姑娘,可以說心智并不成熟,所以容易被迷惑,她天真爛漫異想天開,所以才會做出私奔這么沖動的事情。尤其在他們那個年代,這是一件多么給家族蒙羞的一件事!這段婚姻本來就存在一種愛情方面的“入不敷出”一廂情愿的現象。貝克斯漢姆也是因為達西答應救濟他才愿意和莉迪亞結婚的;楹笊羁上攵惪怂節h姆肯定不甘于在家里只面對這么一個女人,所以這也是一段不幸福的婚姻。但也正是他們的事情讓伊麗莎白看清了達西對他的真心,促進伊麗莎白與達西之間的感情。
小說寫了四段感情婚姻都是緊密相連的,并且都有對比。兩種類型,前兩對是屬于比較理想型婚姻,而后兩對則不理想。作者想借助這些進行一個對比,從而讓我們讀完之后對愛情與婚姻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有財產的婦女的確嫁了有財產的單身漢,但在婚姻給她的樂趣中卻唯獨沒有丈夫的位置,這不是對那條“舉世公認的真理”的絕妙諷刺嗎?
然而,問題不只如此。既然奧斯丁表示婚姻不過是某種“儀式”下的利益的權衡,又如何解釋達西與伊麗莎白的不平等的婚姻呢?那就是“教養”的問題,包括舉止、言談、禮貌、風度、待人接物等。教養在當時的社會中起著絕對重要的作用。
達西與伊麗莎白的隔閡首先是從一次舞會上他對她的無禮引起的,伊麗莎白痛恨他那種傲慢的態度因而產生偏見的認識,可最終還是“教養”把他們結合了起來。達西發現,伊麗莎白的那些所謂不體面的親戚其實是極有教養的體面人。
我們既不要完全為了利益或者金錢而結婚,也不要完全不考慮這些因素。要在有感情的基礎上適當考慮這些要求。人們擇偶的目標和目的性都不同,根據你的終極目地來選擇你的目標,這使我們在選擇對象的時候要考慮對方學識,環境,社會地位等方面的條件。
在充斥著虛榮、驕傲與偏見的社會中,人們為了生活常常不顧是否能夠得到快樂與幸福,為了金錢利益關系,迎著整個社會的潮流,就這樣將自己的一生交托出去,也許會快樂、會后悔、會幸福、會悲傷,但是這就是這個社會的生存模式,誰也無法推翻。
虛榮、驕傲是能夠使得頭腦靈活的人也被笑話的其中一些弱點!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77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