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1000]
記得中學那會兒,老師總會給我們推薦一些經典名著讓我們閱讀。說實話,對于大多數推薦的名著我幾乎都沒怎么看。因為那會兒正值叛逆期的我覺得這些名著就像是操蛋的德育主任對我進行著類似《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的“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的說教。
不過《麥田里的守望者》這本書我倒是從頭到尾讀完了。當初覺得書中的霍爾頓說的就是自己。覺得這個世上有太多的偽君子,厭煩那些假模假式的“勞駕了”……
為什么很多人喜歡YY小說,因為它刻畫得的人物能與你引起共鳴,而且這個人物能滿足你的意淫,讓你閱讀完有些恍惚,感覺自己也很牛X。
當時《麥田里的守望者》對于我也是這樣,在假期過后交名著讀后感時我發現很多人和我一樣選擇了寫這本書的讀后感。盡管大家的讀后感是為了應付老師而寫得假模假式的,不過閱讀的感受是和我差不多的。
直到最近,我閑來無事又把《麥田里的守望者》讀了一遍。雖然霍爾頓還是那個滿口臟話的霍爾頓。但是我的感觸卻發生了變化。
如果說這本書所要描寫的只是一個叛逆少年的話,那對于一本名著來說就太過于膚淺了。記得中學那會兒我只是覺得霍爾頓是一個叛逆期的少年,但是現在我倒是覺得他是一個善良到有些可憐的人。
守望是一種包含著期待的勇氣,書中卻用叛逆把這種勇氣發揮到了極致。
書中的霍爾頓在現實中隨處可見,但又是那么的鳳毛麟角。正值青春期、抽煙喝酒、被學校處分、和所謂的輕浮女子交往……這些標簽在中學里很容易找到相符合的人。
可是如此“糟糕”的霍爾頓卻又是如此的善良。他恨自己自己真皮箱讓別人自卑而把它藏起來、他會因為自己喝咖啡,吃煎蛋、火腿而別人只是啃白面包而難過、為在旅店給他搬行李的老頭兒難過……
霍爾頓是一個現實中很容易受排擠的“明白人”人們覺得他糾結,矯情,虛偽。所以他只有披上世俗的外衣做著自己鄙視的事情,和自己厭惡的女人交往,在深夜里忍受內心的折磨。
在它充滿謊言和粗口的外表下有一顆純潔而又神經質的心。他在嘲笑別人時,自己的鼻子也會一酸。他的鄙視與厭惡其實也是對自己的鄙視與厭惡。如果你能了解他謊言中的絕望和粗口中的憤怒,你就不會覺得他是叛逆。
他的“明白”注定了他不能享受普通人的那種歡樂;他的“善良”注定了他會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他的“無奈”注定了悲劇的結局。
書中最后,他因為他那個天真可愛的妹妹決定不再漂泊,也許他的精神也會不再漂泊,而是和他一起平靜的守望他心中的那片麥田。
大家都要求我們要為別人著想,你為他著想,他為你著想,可是到最后我們并沒有為別人著想,反而老是覺得自己虧了,私底下拼命補償自己。
真的非常虛偽。
但是這樣的私欲,我們是不敢堂而皇之的說出口的,因為這是人人心底里遵守的潛規則,誰說出來就是道德敗壞。
篇二:《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1000]
在公園的長椅上哭得眼淚和鼻涕一齊流到嘴里,脖子一抽一抽的。這個時候他就像是失去了刺的刺猬,可憐的只是想找個人說說話而已,可是當時誰都不在。
我害怕這種孤獨,害怕的要命。所以我不敢逃。所以索性在忙碌的高三沒人有閑心去管別人的事情,或者說甚至連自己也沒有這個閑心去管除了成績以外的事,就這樣的我離開了我的高中。
在我考完英語之后走到了我們學校的后山上俯瞰整個學校,就像霍爾頓被潘西開除后他做的那樣。
毛毛細雨當中,學校還是那樣平靜,所有的高三學子都把書從教室里搬出來,來來去去的,可我卻真的沒有感受的離別的滋味,根本沒有感覺正在離開一個地方。這一點跟霍爾頓驚人的相似,我也不知道為什么。
書中的霍爾頓生活看上去很美好,富裕的家庭,有一個啦啦隊員一般的女朋友,但是他心里清楚自己只是喜歡她的容貌和身材,跟她說話,她根本都聽不懂。
他真正喜歡的是簡,那個喜歡下跳棋把王棋全放在后排,說話嘴唇朝著五十個不同方向動的女孩。被開除后,他第一個想給她打電話,但是害怕被她媽媽接到電話,每一次都作罷。
他僅僅想要的只是一個愿意并能安靜傾聽的人,但是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對別人的事卻是視而不見。
看到別人提著質量不怎么樣的手提箱或是看到某個可憐的老太太他都會感到沮喪,他甚至想起他們提著破破爛爛的手提箱和籃子到處募捐的樣子都覺得沮喪和難過。
他想要的也是別人跟他一樣的同情,不是虛偽的噓寒問暖,而行動上卻吝嗇的要死。
他是真的想離開這個城市了,在見過了形形色色虛偽,偽善的人,在人前謙虛人模狗樣但是私底下卻是實實在在的混蛋的人以后。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甚至沒人能聽懂他或者說是連聽都懶得聽。他最愛的弟弟艾里去世了,還有他最愛的妹妹菲比,她是霍爾頓留在紐約的唯一一個原因。見過她以后他就要離開了,逃到一個沒人認識他的地方,裝聾作啞,這樣他就不用說他覺得虛偽的話,也不用因為別人不聽你說的話而感到惱怒。
可是他并不是想與世隔絕,他想與簡,與菲比交流——那些懂他、愿意理解和傾聽他的人;蛟S他僅僅是一個17歲的少年,只是想找個真正可以懂他的坐下來慢慢地喝著一杯咖啡或者可樂談談話呢。但是除了簡和菲比以及逝去的艾里,沒其他人了。這個時候他跟我們一樣寂寞。
他想去找他的老師聊聊——那個被他認為可能是教過他的老師中最好的一個的安托里尼先生。“他很年輕,比我哥D。B大不了多少,你可以跟他開玩笑,卻對他仍不失敬意。是他最后抱起從窗戶跳了樓的男生卡斯爾,我說過的。安托里尼先生試了試他的脈搏,然后脫下外套蓋著卡斯爾,一直把他抱到醫務室。他他媽的根本不在乎他的外套上搞得全是血。”
而他的老師給了他一個忠告,并讓他記下來。上面寫著“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
然而,成熟是什么東西呢?
在我看來,成熟只是別人對我們的一種態度,是為別人的,而不是為自己的。
篇三:《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1000]
第一次讀《麥田里的守望者》是在高三緊張的備考時期。
在擁擠的教室里,堆滿教科書,資料書的書堆后面,小心翼翼的翻著書頁,初中作文。生怕因為翻書頻率太快或者是太大聲而引起值日老師的注意,四處張望著,屏著呼吸在安靜的教室中偷偷翻了一頁書,這感覺太刺激了。
或許沒有多少人能夠理解,在當時、在我們學校、在我們年級、在我們班、自習時間偷偷看課外書意味著什么。是老師一頓劈頭蓋臉的臭罵、是隨時都會打電話叫家長來的威脅、甚至是讓你當眾讀出你在看的“閑書”章節的羞辱?傊,我們心里是痛恨的,但也膽顫,因為他們真的會這樣做。
事實上我是一個極少不服從規定的學生,也就是所謂人們口中所謂的“好學生”。
老師讓我們做什么,我就會照做,就算有些違反后果是老師故意編出來嚇唬我們的,我也還是害怕它真的會發生。
就是這樣一個我,竟然被這樣一本書的第一章節吸引,從而拋棄了我所有的恐懼,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就算老師讓我在全班面前讀出多么令我難以啟齒的話我都無所謂了。
只因為書里的主人公實在是太像那個只存在于我內心世界的自己了,但是我卻沒有霍爾頓那樣的膽量把它們變成現實。
或許是當時在學業的重壓下,神經變得敏感起來。
就像剛從別的組轉過來滿臉痤瘡,單眼皮三角眼,每次看人都只是斜著眼睛從別人臉上掃過后又埋頭做題的學霸同桌。
從來都是一副看不起別人的樣子,走路永遠都是鼻孔朝天,對于別人提出來的問題也是嗤之以鼻——盡管他在人前的表現都謙虛的要死。
但是從他的眼神當中我還是可以看出來他的不屑。我盡量不去問他問題,即使我不會我也不會問他,因為我不喜歡低人一等的去問他問題,好像我是百年難得一遇的蠢才或者他是千年難得一遇的天才。
直到有一天,我的英語模考考了全班第一。他驚訝得問了英語課代表三次,“是真的嗎?”當然這種事是英語課代表下課時無意告訴我的。
這種自以為是的家伙,以為全世界只有他看得懂那些英文字母似的。還有那些對學霸盲目追崇的腦殘粉,對于學霸的不小心失誤竟然都歸結于試卷出得不和規矩或是懷疑某個科目考上第一的家伙作弊或是老師評錯分等等的小概率事件。
那時的我就像霍爾頓一樣,實在是厭惡那些虛偽的人,甚至聽他們說的話都惡心的想吐。我也對當時的情況感到沮喪和失望,多想像霍爾頓一樣,反戴自己紅色的鴨舌帽,手提箱里塞進他四門不及格的成績單,和被開除的通知,不要命的逃出來了潘西,連一句再見也沒有,但是我不敢逃。
試著想想,如果這樣多好,逃離那個充滿虛偽空氣的地方,可是到底要去哪呢,霍爾頓也不知道。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77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