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文化苦旅讀后感3000字

關鍵詞: 高三作文 來源: 作文大全網

篇一:讀《文化苦旅》有感[3000]

  第一次聽說《文化苦旅》還是在高中的時候。因為看到其中有兩個字與我的名相近,一直認為是莫大的緣分,所以對它還有些印象,但也只記得這曾經是語文老師強力推薦過的一本讀物,她的初衷是希望我們在課余時間能夠多讀些書,了解一些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遺憾的是當時的我性情極為浮躁,實在很難靜下心,覺得即使看了也是一種浪費,之后不久就把那本書拋在了腦后,不再理會。

  時間一晃而過,如今的我已經踏進了大學的門檻。想著買些書打發在大學里的閑暇時光,一進書店,此書便映入眼簾,只是書架上擺放的都已加上“新版”二字,舊跡難尋,而又想著應該是融入了更多的精華,于是立即買下,并且趁著寒假認真看完。

  在談我對這本書的感悟之前,我想先說說這本書的作者——余秋雨先生,他是我非常欽佩的作家之一。當然,我并沒有像時下流行的“追星”一樣了解過這位作者的血型、星座、愛好等的細枝末節,只是通過看書中對作者的簡單介紹和個人對書中文字的聯想去了解作者本人,或許這樣也還很膚淺,因此我僅從我個人方面表達對他的崇敬。我欽佩他,不因為他擁有淵博的學識;不因為他擁有響亮的名聲;不因為他擁有顯赫的地位,只因為他有放下這一切的決心;只因為他有堅持不懈的毅力;只因為他有容納是非的胸懷;只因為他就是他,而不是誰都可以模仿的別人!

  《文化苦旅》這本書主要由“中國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三部分組成。在“中國之旅”中作者踏遍了中國文化的一條條天地之線,將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串聯起來,帶給我們一場異彩繽紛的文化盛宴。“世界之旅”更是作者冒著生命威脅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址后匯編而成,其中對當代世界文明作了全新思考和緊迫提醒,而最后的“人生之旅”尤其發人深思。作者通過謝晉、巴金、黃佐臨、陳逸飛等文化代表以及自己的生平經歷向我們講述了何謂“苦旅”。語言感染,使人深切體味到那些文學巨人們所要面對的心酸而蕩然的人生。只是我依舊不知結束本書的那簡短一句“且拜且祭,且憶且思,且喜且泣”是作者對過去人生的一次總結,還是對未來人生的一種猜想,又或者是其他。

  如果要說看完這本書后的第一感覺,我想借用一下黃佐臨的四字名言:可喜,可惜!可喜的是這本書的作者極好,寫了一本好書。可惜的是拿著這本書的我卻稱不上是個好讀者。舉個事實說明:記得兩年前曾看過作者寫的另外一本書《山居筆記》其中同樣也有對山西商人從發展壯大到衰落破敗的描寫,只是當時我還暗自笑話,覺得它就是在交通不便的時代自發形成的作用于通商貿易的隊伍,何必費如此筆墨,竟完全沒有深想!如今再看,著實汗顏。周國平先生在《思想的星空》中淺談過一個真正的讀者應該具備的特征。他說了三點:第一,養成了讀書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讀書趣味;第三,有較高的讀書品味,自知以上三點未能有一點達到,因而就只能粗略的說一些書中讓我感想較多之處了。

  在第一部分“中國之旅”中作者將中國各個地區相連接,記錄了中國的許多文化遺址,無論是山水如畫的南方還是壯美曠達的西北,都深藏著他那厚重而冗長的腳印,都蘊含著他那對文化孜孜不倦的渴望與追求。值得一談的是,在作者的眾多遺址記錄中讓我印象深刻的竟是兩個人——蘇東坡與王圓?,他們都曾為中國的文化盡過一份心力。我相信很多人都知曉蘇東坡與黃州赤壁,卻極少人會知道王圓?,但是如果說起莫高窟我想就應該沒人會感到陌生了。王圓?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莫高窟的主人,而他本人卻只是那個時代隨處可以見到的一個中國平民。他的普通越顯他的高貴,作為一個道士的他竟能為以佛教文化為主的莫高窟投入一生的心力!如果說發現莫高窟是他人生的一次機緣巧合,那么更可以說是他辛勤努力之后的意外收獲。站在一個普通人的角度,我對他有無限的贊嘆,但是站在歷史的角度,我卻如鯁在喉,張口難言。畢竟,莫高窟“生”于他,“死”于他。莫高窟雖由前人所建,但在近代卻是他第一個發現,沒有占為己有而讓它暴露于陽光之下,是他讓世人知道了莫高窟的存在,但也是他間接讓莫高窟走向了深淵,與天一閣一般進入了難逃的時代浩劫。但認真想想我這種觀點也是自私的,這不能怨他。作者也曾設想過一種可能:攔截下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掠奪?墒,即使攔下來,在中國動蕩的近代社會里又有何處容得下文化的自由發展,也只是遲一步的浩劫,來得更深,更徹底,最終能存留的也只會是一如往初的嘆惋。所以更加準確的說法是,莫高窟是生于那個時代,死于那個時代,文化浩劫的來臨不是人錯了,而是那個時代本身的錯。作為文科生的我一直以來都并不喜歡學習中國的近代史,但有應該的尊重。正如作者在文中的告誡:歷史就像一件舊家具,抽掉一個重要環扣就會全盤散架。這應該也能引起一些人的反思吧!蘇東坡也算是歷史上帶有傳奇色彩的一個人物,烏臺詩案他被貶黃州,官場上的失意卻成就了他文學上的巔峰,只是我想說的卻是蘇東坡的成熟。作者在文中寫道: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述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蘇東坡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吹竭@里之時我并沒有別的想法,只是心底里有一個疑問:我,成熟了嗎?

  “世界之旅”向我們展示了那些曾在世界史上風靡一時的古代文明,只是不知是被作者文字的打動還是自己內心情感的提升,看得愈深,愈是心疼。在各大文明輝煌燦爛的一刻“盛極必衰”的契機也好像已經到來,就猶如在天空中一閃而過的流星,那樣絢麗,那樣美好,但又太過短暫,留不住永恒。而今,我想說說的是作者在歐洲考察時發生在他身上的一些危險事件:西班牙北部晝夜頻繁的凄厲警笛,在巴黎與阿姆斯特丹發生的重大失竊,以及在法國圖盧茲這座“最平靜”的城市遇到的大爆炸等。作者以歐洲文明為坐標來尋找中華文明短處的同時也明確說出了歐洲文明自身遇到的麻煩,而對于我們這新一代的年輕人而言在追趕當今時下所謂潮流的過程中也能否拒絕一味抱歆羨和追慕的態度作一些更深入的總體思考?

  談及“人生之旅”我才真正知道“苦”之由來。“苦”并非指旅行之苦,而是苦在創造,苦在人生。作者在本書中所談及的文化代表有些是歷經家庭的苦痛,有些則是歷經社會的苦痛,而作者本人,兩者都有?赡芪冶淮藭绱舜騽拥脑蚓驮谶@吧,有經歷才會有情感,有情感才會有感動;蛟S此刻會有人不解:文化與人生會有著怎樣的必然聯系?為何作者會選擇在最后從文化過渡到人生來結束本書?我想現在我已經明白了,就姑且自己先做個答案,或許也可以成為其他人思考這個問題的一個提示。文化在發達之后,根子上仍然是生命的痕跡,我在上文中也有所提起。無論是中國的還是世界的,那么多古跡都是無數高貴的生命在支撐,而只有將“人生之旅”寫入其中才能道出“文化苦旅”的本質吧!只是一個人究竟要承擔多少的人生之重才能扛起文化這份責任?謝晉的哽咽,巴金的憂郁,黃佐臨的沉默,那些千千萬萬中國人的氣息,那些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吶喊與彷徨,究竟在他們的身后有著怎樣的無奈?究竟在他們的身后又暗藏著怎樣的光輝?我不敢也不愿再說下去,未曾經歷又怎能評價!我只是一個普通人,似乎對自己沒有什么期許,只希望自己在這嬉鬧的時代,不說了解,至少明白這人生之“苦”吧!

  看完這本書之后回顧作者所寫的全書內容,又對作者多了一份贊嘆。雖然作者是以文化為主線,但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將文化與生態緊密的結合。尤其喜歡作者所寫的杭州宣言——關于自然,關于生態,關于美麗,關于人間。我不知道現在中國的生態問題已經引起了多少中國人的關注,是否要等到城市已被垃圾淹沒再也找不到昔日的繁華;水中已是重度污染,再不見往日之清澈,再不見魚兒的嬉戲;天空好似烏云遮蔽,再難有書中的藍天白云;霧霾已經席卷全國,白天也看不見周圍的人群,我們才會知道我們應該關心些什么。如果一定是這樣,那么文化末日也將來臨。不在乎有多少人在振臂呼喊,只在乎有多少人在默默行動。我內心的想法就有如作者的感慨:無言的大地,有多少地方值得我們跪身,又有多少地方需要我們謝恩!正中進步成長。


篇二:讀《文化苦旅》有感[3000]

  這是本書的開篇之作,作者為何以此開篇?是有他的道理嗎?帶著疑問通讀全文,才知作者苦心。用一個最具典型的例子向我們傳達著他的感受,讓讀者體會“一種文化”經歷了怎樣的苦澀歷程。

  敦煌莫高窟聞明于世,早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古老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代表之一,窟中繪制精美、豐富、規模宏大的壁畫,以及沙泥塑像,還有大批的經文所開成的敦煌學,是現代研究古代文化與文明的重要文獻,令科學界震驚,就是中華文明的象征,在歷史長河的歷練中,越發顯現其魅力所在,從此世界關注敦煌這個地方。這是祖先給我們的遺贈。

  作者就是為我們翻開了這頁歷史,看著敦煌美,讓我們驚嘆的同時,一樣遺憾者由于愚昧與無知,對她的摧殘與破壞。時間會在任何事物上留下痕跡,無論是人的生老,還是事物的變遷,都是自然的規律,可是人為的破壞卻加速事物的惡性循環,造成不可逆轉的錯誤。敦煌匯聚多少能工巧匠的智慧與艱辛,它巧奪天工和浩大的營造工程是現代人不可想象也無法模擬的事情,然而她的神奇與美麗也會在瞬間粉碎,也許這就是歷史吧!作者以莫高窟的罪人王道士為典型,影射出一批這樣的人,在講述敦煌歷史和文化同時讓我們看到某些無知的中國人的所作所為,作者感嘆、嘆息著“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無奈的“對著慘白的墻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作為一個學者,他要怎樣急呼,在他心底又將怎樣痛苦的呼喊!可惜,他不在那個年代,他無法改寫歷史,無法把無知變為有知,他只有這樣面對慘白。我在想中國更可悲的“慘白”不止是敦煌,細數現存的穩中有各處古跡那一個不是歷經風雨,王道士這樣的人不止一個,更可怕的是個人的行為主導一切,無人問津,無組織、無紀律,更沒有保護意識,很多古跡多為民間組織保護、崇奉,才得以保留下來。此時,讀者腦海中也許已浮現許多……似乎與作者一同投入拯救文化的急呼中。

  如今,英國倫敦博物館,法國盧浮宮,世界各地知名的大博物館都陳列著各種來自東方,來自中國的文物珍品,更甚者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這些僅此一件的遺存,卻不在我們手中,也許再無緣一見。前一段中央四臺《國寶檔案》連續講述了,追蹤遺失國外的中國國寶級文物,也許就是為了滿足讓國人看一眼的愿望吧!這也讓我們認識了歷史,知道外國人從我們手中略奪了多少珍寶,又因無知的人送給他們多少無型的有形的財富。那是打上歷史烙印的珍寶,世上再找不到第二件,再也沒有人能制造給我們。當歷史翻過這一頁頁,我們只能自責為什么不能保護和擁有屬于我們的“東西”?這就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苦”吧!我們體會到了。

  王道士是中國歷史的罪人,道士塔永遠受到世人的唾棄。當外國人拿著我們的經文,成就他一生事業的同時,外國人還感到從中國這么一個蠢人手中搶救了這筆遺產是多么重要。他們不斷暗示,是他們長途跋涉,使敦煌文獻從黑暗走向光明,文中這樣寫到:“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了幾卷經文!”比之于被官員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里吧!至少它還存在于這個世界里。”可是這句話終究說得不太舒心。象作者一樣感概中有多少無奈,為了文化的傳承,與其毀在無知的人與無能的政府手里,還不如存放于他鄉,F在外國學者都以成就他們一生的敦煌學在中國學者面前炫耀,而我們的學者要向他們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作以研究。作者在最后發自內心的感概到:“我好恨!”

  “不止是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比我恨得還狠。他們不愿抒發感情,只是鐵板著臉,一鉆幾十年,研究敦煌文獻。文獻的膠卷可以從外國買來,越是屈辱越是加緊鉆研。”

  作者在文中提到,他佩服外國的學者,因為他們也是富有實干精神的學者,都是為了文化研究,但是他們的論述中遺忘了一些極基本的前提,這前提是什么呢?我國無數才華橫溢的學者,為此耗盡終生,肩負著中的榮耀與恥辱,我們能找回那遺失的“東西”嗎?答案在文章最后寫到:

  “我去時,一次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正在莫高窟舉行,幾天會罷,一位日本學者用沉重的聲調作了一個說明:‘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最后讓我們慶幸的是:敦煌還在中國,沒有人能把歷史搬走,也沒有人能把一個民族的文化略奪或是拱手送人。作者以自己的感概告訴如今的人們,尤其是現代的年輕人,請記住歷史,了解歷史,尊重歷史,注重文化,保護我們的文化,使之發揚光大、源遠流長,切莫因無知,無意間就成了歷史的罪人。

  西湖的水,太擁擠。

  這里踏過了太多留連的腳步,這里映出了太多婀娜的舞姿,這里吟下了太多曠古的絕唱,這里流傳了太多璨燦的華章。邊疆四起的狼煙,到這兒只剩下了歌舞升平;戰場揮灑的血淚,到這兒也只剩下了波光粼粼。金錢,欲望,美色,酒香,在湖畔招搖,熏醉了天邊一抹如血的殘陽。

  終于,在西湖的亭臺樓閣中,在西湖水的碧波蕩漾之上,站出了一位林升。他望見宮墻間滲出的點點春風,拂亂了六橋煙柳,似乎看見一個王朝正乘著西湖水偏離了歷史軌道,漸行漸遠。他的筆尖指向了茍且偷生的朝中權貴,他的墨跡染透了碧汪汪的西湖水,他的聲音響徹了整個南宋的天空: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西湖詫異。它嗅了嗅自己還夾帶的林和靖的梅瓣鶴羽,不清楚自己好端端地怎么就和亡國掛上了鉤。

  可是,林升們的聲音卻越來越響,其中有企盼,有無奈,有斥責,有悲哀。這又逐漸上升為社會的感慨,上升為社會的風向。

  西湖不是長江,可以盡情地沖著前方咆哮翻騰;也不是大海,可以隨心所欲地卷起千層雪。西湖,只能默默地咽下所有亡國的寄托,然后,種進了浮在湖水上的千年藻苔。

  為何南宋會亡得如此轟轟烈烈?

  有人說,是因為宋朝繁極一時的昌盛?墒,論繁榮,無論如何也抵不過唐朝。

  有人說,是因為南宋持久的兵荒馬亂?墒,論戰亂,該是元朝當仁不讓。

  我認為,南宋的成功,在于它培育了一大批優秀詞人。雖說詩歌以盛唐為先,但是,唐朝李白太多,杜甫太少。因此,人們只能貼近唐的絢麗而難以捉摸透它興衰蛻變的悲涼。

  歷史,是由人民所創造的,但是,是由文人書寫的。孕育出文人的王朝,才有力量在歷史的長卷中留下屬于自己的一頁,哪怕是不夠光輝的一頁。

  該逝去的還是會逝去,該沉淀的還是會沉淀。光輝、屈辱,沉甸甸地降在了湖底,積成了軟綿綿的淤泥,在清冷的湖水里,安詳地審視著自己,打量外頭的日新月異。

  文化的羅裳,歷史的綢衣,厚厚地裹了一層又一層。西湖由絕代風華的江南女子,走向了雍容華貴的婦人。西湖水,也由真切逐漸邁向了虛幻。坐落于繁華的人世,卻擁有遙不可及的寂寞。

  行人換了一批又一批,可是腳步卻一直踏不進西湖喧囂下的寧靜;居民換了一代又一代,可是心靈卻一直融不入西湖美艷下的柔情。

  西湖,只能獨自卷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嘆息。

  每每來到西湖旁,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總會失去方向,失去自己對西湖的方向。

  這里有蘇堤春曉,有岳墓棲霞,有雷峰夕照?墒,這里已容不下一片空間,留給現在的我們。只有那鐘聲幽幽,湖水泠泠,鳴聲嚶嚶,指引著我,卻又隨了那人流,走向未曾預見的地方。

  成群結隊的不停步的人兒們,他們眼神所專注的前方,又可曾是一個真正的目的地?所有的人,都隨著另一個迷惘的步伐,遺失了自己的步伐。

  學者們也混在這一撥撥的游客中,悄悄地來了。他們在夜晚輕輕地打撈一池曠古的繁華,想要用自己的頭銜、身份,去征服這一汪曼妙的湖水。西湖,也看過太多,她只牽扯下皎潔的月光,點亮了湖畔的燈紅酒綠。

  景點,景點,眼里只剩下風華絕代;

  游客,游客,心中只剩下吃喝玩樂。

  所有的目的,在這里都失去了目的。所有的意義,在這里都失去了意義。

  西湖的面容,難道只有在泥淖后憔悴?

  于是來了位余秋雨。他放下身段,放下遮蓋,毫無顧忌地跳下了這潭西湖水。他的腳掌,撫弄過西湖的肌膚,掀起層層歷史的漣漪,他的水波被抽象了,但西湖,卻在一個人身上真切起來。

  這是西湖的欣慰。

  這是中華文化的悲哀。

  中國人太過于追求歷史的沉淀。放眼望去,大中華的土地上,哪處風景名勝脫得開文化的底蘊?道風,禪語,書生,大將,永遠是最好的宣傳,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中國人追求那些所謂的旅游勝地。可是,一旦追求者多了,那份悠遠與幽靜勢必會被擾亂,而它先前的美,也不復存在了。

  于是,中華大地上,一幕幕地上演著悲喜劇。

  西湖也成了一位鳳冠霞帔的美人。

  微笑著,寂寞著。

  等待解脫。


篇三:讀《文化苦旅》有感[3000]

  讀完《文化苦旅》的后記已是深夜。雖然眼睛酸澀漲疼,但是潛意識覺得那并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關上燈合上眼,仍然有千上萬水沖進我的腦海。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是一年前的事了,之所以看了那么久,因為這本書給我心靈上的震撼。每讀一節,都必須得停下來,撫平心境,喝口熱茶,喘口氣,然而一回想起來又不能平靜;時隔幾日再品讀,即使是已經熟悉的字句,仍覺得不偏不倚撞到胸膛上直刺心臟。那并不夸張,每每翻開一節,總有這樣的感覺:若是仔細品讀每個字句,那么稍嫌太慢,整篇文章恢弘的氣勢不能一口吞下,壓在心上難過得要命;可若是憑自己興致暢快淋漓讀下去,又稍嫌太快,目光直接掠過那些鏗鏘有力的字句不能停留,又覺得心直癢癢。只能反反復復讀好幾次才能平衡。能寫得這樣字字精彩不顯粗糙而整體氣勢連貫不顯散漫拖沓,實在是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應該向老一輩作家們學習的地方呀。

  書中《道士塔》《陽關雪》是余先生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象,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于筆端。《白發蘇州》《江南小鎮》卻是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讹L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等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更有《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為讀者熟知的充滿文化感慨的回憶的散文。

  我總是在反復思考余先生所寫下的話,也看過很多人寫下的讀書筆記。可我總覺得這本書寫的不僅僅是對文化山水的感悟,更多的應該是對中國歷史命運的感悟,或者說是生活的感悟,因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敦煌的悲劇并不僅僅是王道士的責任,這是民族的悲劇,是整個民族的責任。中國歷史命運應該擔負在每個人身上。

  我有許多生活上的感悟。上周末我照例拎著書包匆匆趕去琴行學琴,為即將到來的考級“突擊”。整個琴行都籠罩著嚴肅的氣氛如臨大敵,然而當我路過其中一個琴房時,里面的景象使我不禁駐足(琴房有著一個極大的玻璃窗)。那是一個五十歲上下的女人在彈琴。她雙眼微閉,搖頭晃腦,陶醉其中。不難聽出她所彈的是《梁!,那是極其簡單的曲目,即便如此鋼琴里還是會蹦出幾個不和諧的錯音?墒沁@完全影響不到她,仿佛她是最偉大的鋼琴家,開著世界級的鋼琴會?粗粗咧璧臉幼樱矣X得她那錯誤的踩踏板的樣子也是那樣優雅,臉上流露出來的卻是天真,是我早幾年也沒有的。我想到了自己,這么多年來我不停地考級考級,不停地練那些復雜的曲目,卻是瞪著雙眼辨識著曲譜的,完全沒有快樂樣子。當我學會彈第一首曲子時也許是有的吧,這是漸漸地開始不斷往上沖,忘記了當初對琴的熱愛,仿佛使命般的,向往巔峰,向往高度。“向往巔峰,向往高度,結果巔峰這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嫩橫行,不能只走,只享已是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上已無路,下又艱難,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與惶恐。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成自我嘲弄”。前幾日讀過的余先生的話浮上腦海,想起那些如今站在世界巔峰的鋼琴家們,并不是真正站在巔峰,與最普通的愛好者一樣,哪一個不是抱著對琴最樸實最普通的熱愛。只有我這樣的行色匆匆的而忘了最初的熱愛的人,怕才是最低級的吧。想到這兒我既難過又高興。難過我竟糊涂了這么久,高興我似領悟了真諦,從此不再茫然向上沖。

  是,余先生走得遠。他去的不完全是自然山水,更是一種人文山水。他的“苦旅”竟走到人的心里去,竟走出了靈魂,怎么不遠?他希望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我曾無數次想過,她朝某一日能一雙運動鞋、一個背包踏上只屬于自己的旅程,每當孤獨的時候可能在路邊只一個帳篷,咬一口壓縮餅干;可能在廉價的小旅館靜靜地等待泡面的香味散開,心里一定嫉妒死那些奢侈的古代文人墨客,雖然身遭誹謗排擠、遷謫遠調每日以閑值度日,終有著三五知己公費旅游,一路評古論今、引經據典,泰山的云霧、赤壁的驚濤全都融在當日的酣暢大笑與筆下的文章中了。

  然而,我以為今日,且莫說高談闊論、通古博今的知己,便是肯拋棄俗事,一心沉溺在沿途的枯草敗柳,矗立在道旁靜看著彤云浮動、日沉西山的人,也很難找到了吧?那么,自己起程吧。當孤獨寂寞無聊枯燥充滿內心的時候,或許恰恰能夠靜心看著窗外的風景,恰恰能在路邊的石板上一坐幾個時辰,細聽聽著蟬鳴流水……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時候,你不把一顆心掏空便再難存下其他東西,不撇下俗事牽掛便不得收攬風景。

 。ǘ

  那么第一站我會去哪兒呢?是雨后的長城么?

  長城我去過兩次,二三年級的時候爬著比膝蓋還高的臺階,不知疲倦。雨中買了一本《長城腳下的傳說》,被我當做一生中最有意思的志怪捧讀。雨中和同學恰這首拒絕穿雨衣、打雨傘。被老師用煙霧、詭異的眼神一瞥。有時候回想,我的詩情畫意若不是與生俱來便始于那個時代,也因此,她成了我此一生最為鄙視的師長之一。

  二次等長城已經結交了不少朋友,那一天正所謂“天高云淡”,狂奔了二里地不見城墻的土坡,我深深的覺得這句詩詞毫不可愛。我所愛的長城,固然雄偉壯麗、氣勢磅礴,登高遠眺,還是遠遠一望都是那樣的激蕩人心。而今這趕集似得行走,我鄙視所謂的“不到長城非好漢”,這樣的好漢拋卻了長城的美,長城背后的魂。太宰長城上的每一個腳印都是一塊光禿禿的方磚。而今我只想以手輕撫這滿是“到此一游”的斷瓦殘垣,滿含著各種感情充斥在一起的淚水,長長地落下一聲嘆息。帶走一心的沉重……眼前浮想著漢朝的匈奴、明朝的韃靼、瓦剌,我不知道他們會在綿延巨龍的那個部位出現,只想感受一下戍邊戰士的內心。避開那些礙眼的大廈高樓。

  (三)

  下一站回到那里呢?依舊迷茫。但我永遠在心頭存下一個位置給長城的前輩——都江堰。

  “長城的社會公用早已廢弛,而今它還在為無數公眾輸送汩汩清流。(文化苦旅——都江堰)”當然還有御洪和航運……

  猶記得汶川地震之時,使我天天提心吊膽的除了那里的災民還有一座千古的偉績,都江堰。

  天災面前,我自知人命重于一切。卻仍難以掩飾對都江堰的記掛。因為數千年來i都是都江堰灌溉了天府之國,養育四川平原上的人民,甚至更多。

  翻開歷史,無論是金兵入侵南宋還是外敵入侵我中華大地。四川以他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民堅定地意志、不屈的傲骨成為反攻的據點。而這一切的背后,都有一個都江堰默默哺育。

  哺育了一支徒步數月,連冬裝都來不及換的四川部隊,趕往山西。在備受他人奚落白眼之后,為報答李宗仁的知遇,奮勇殺敵,浴血疆場。太原會戰雖然失敗,他們的英勇與不屈卻揚名中華大地。他們的堅定不屈,一如都江堰數千年的守護,不曾動搖半步。又像極了他的建造者——蜀守“李冰”。

  忽然有想笑的悲哀……

  記得李曉峰老師講課的時候調侃過:“秦的統治者好像都有頭腦簡單的毛病,人家說什么他就信什么。”

  李冰說修都江堰造福千古,他信了。

  告密者說李冰是鄭國的奸細,修建都江堰是為了消耗秦國的國力,使秦國大興土木無力兵戎,他也信了。

  當然這部不過是戲言。我只怕這家伙老謀深算,看準了武力統一的背后必然有強大的財力物力做支持,才看準了要修建都江堰。國力的消耗不過是一時的。有了都江堰這座“天神”,秦國的國力只能日日高升。六國自以為聰明,卻給秦國最終的勝利奠下了堅定地基石。可惡的是這老奸巨猾的秦王以奸細之名將李冰殺害;蛟S正是看中了李冰的能力,不能為我所用更不可為他人所用。

  這好似李冰的悲哀,還是中華的悲哀。且莫說六國沒有這樣長遠的打算,便有也不及秦的國力。而只能悲嘆李冰這樣的人才終不能為中華人民多建造幾個都江堰這樣順應自然,錢多天宮的水利工程。

  就像趙州橋下的五指印一樣,李冰也為都江堰的后事做了安排,他命兒子做了三個石人,鎮于江水之中。以測量水位。

  400年后,漢代重鑄了三神石人。

  20世紀70年代,他們重見天日,縱使面目全非,手中依舊緊握長锨……

  我曾無數次想過,如果有一天能夠乘船經過都江堰,必會站在船尾深深的看上一眼。這一眼看不見都江堰下翻滾的泥沙,看不見這巧妙的原理。也看不到當年的三神石像。但我依舊會投去深深的一眼,只當作對他無比景仰的傾訴。

  康熙以避暑山莊里的聯姻懷柔政策取代了長城,因為長城抵擋不了滿人入關。200年后,當避暑山莊也阻止不了洋槍洋炮滅亡大清之時,都江堰仍在不聲不響的哺育著中華的血肉長城,初中作文。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77764.html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