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讀《鴻門宴》有感[800]
電影《鴻門宴》看了一遍還想看第二遍,每次看完感觸頗深,有不一樣的感覺,對劇情里的人物及各自的特質也有不樣的見解。
影片一開始就由已老去歸隱的神秘老人—張良,在鴻門宴故址回憶起當年的一幕幕。
當劉邦站在咸陽城外,俯視這座華麗的城池是,高考作文,咸陽已是他囊中之物,在他勸子嬰投降時,寥寥數語,卻將責任完全推給了項羽,從這里可以看出劉邦并非外表看上去那樣毫無心機,在他的攻心下,子嬰也甘拜下風,而世事無常,本應穩坐關中王的項羽卻被攔在城門外。
項羽設下鴻門宴宴請劉邦,劉邦帶著張良等人去赴鴻門宴時,走進殿門的那種沉重氣氛,暗示了緊張局面,每一個人都知道鴻門宴上暗藏殺機,而早對張良有所耳聞的范增在見到張良的那瞬間,神情交替,略帶惋惜地說“你我非要對弈嗎”?這是對好不容易遇到對手的珍惜,鴻門下五局盲棋定輸贏,以此來決定劉邦和項羽的命運,而期間項羽和劉邦的針鋒相對,也精彩倍出,就在五局盲棋下得風聲水起之時,項莊出來舞劍,更讓電影充滿了奇幻,也使電影《鴻門宴》高潮一次次到來,張良強作鎮定拖延時間,連輸四局,場面一度緊張,項羽的劍刃都已經逼近了劉邦的鼻尖,關鍵時刻,韓信飛馬闖入鴻門宴現場,解救了劉邦,最終,鴻門宴刺殺行動宣告失敗。
劉邦敗走漢中時,張良假意歸隱項羽,并離間項和范,使其在孤獨中死去并留下一錦囊,而范增在死時一句未說完的話語:“張良,其實有種棋…”這句沒有說完的話看上去毫無意義,卻對結局產生很大影響。
失去范增的項羽是錯一步,步步錯,被逼到烏江鎮,與虞姬雙雙自刎。
項羽自盡后,劉邦搜到當初范增留下來的錦囊,卻不動聲色,直到他登基稱帝后,分三對人馬,分別追殺韓信、張良等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人,這時才展現出錦囊里竟然是范增留給項羽說與張良勾結的信,就是因為這樣一封疑點重重的信讓劉邦狠下心來誅殺昔日的兄弟,也使他最后在猜忌中死去。
其實張良并未死去,到最后才恍然明白范增死前未說完的最后一句話是“張良,有種棋,叫兩敗俱傷”,這也是范增死前布下的最后,也是最成功的一場棋。
天道有常,世事無常,項羽未曾想過自己會輸,范增也未曾想到會和項羽斷絕,張良也沒想到范增死前步下一場局,他也沒有想到劉邦會如此狠心,人事變遷,沒有誰能保證一切都按照原來般發展,萬千世事,無所不變,人生也往往是無常,這是恒古傳下來的真理。
篇二:讀《鴻門宴》有感[800]
我一直認為項羽是個有勇無謀的莽夫,如果有一點智慧和耐心,歷史就會改寫。我認為他應該在劉邦入主咸陽后,挾懷王以令諸侯,先擒殺劉邦,滅掉心腹大患,然后討伐諸路諸侯,或者是以仁政接納其它諸侯,在奪得天下之前,哪怕是裝也得裝出仁厚一點,但項羽做人過真,也低不下狂傲的頭。(后面的秦王李世民是仁政的典范)。
項羽不該急于奪秦玉璽,得到一塊石頭就能得天下嗎?未必,我寧可有天下不要玉璽都可以。擺鴻門宴時,如果我是項羽,待劉邦和張良等一入門便殺之,或者是等韓信來了一并殺盡,因為有謀略有悍勇之才的異見者,如不能為我所用,必殺,這是不用思索的事情。
但項羽犯了幾大錯:
1、在擊殺劉邦的那一刻,韓信恰巧趕來傳懷王特赦劉邦的圣旨后,他卻婦人之仁停手了,讓劉邦回到漢中,從此放虎歸山。我想吐槽的是,項羽此時有稱帝的實力,憑他胸高氣傲之勢,不應遵這道旨(史實證明這是一道韓信為救劉邦的假圣旨)。更令人唏噓的是,放了劉邦后又殺掉了傀儡懷王,以致招來全天下的討伐。
2、等劉邦走后,又想急于消滅劉邦這個心腹大患,范增不建議急于攻伐劉邦,為此事氣走了亞父范增,從此少了謀士,如同斷了手足。
3、在殺了懷王后,馬上急于出兵欲滅劉邦,正中劉邦下懷,結果幾十萬大軍被八路諸侯打得全軍覆沒,這直接讓項羽走上了末路。
4、兵敗后,不肯忍辱負重向劉邦低頭認輸爭取渡過江東的生存權,選擇了把英雄氣概留給后人無限回味的自刎。如果我是項羽,絕對不會急于奪皇位弒帝,這會直接產生天下討伐自己的借口,而是一一滅諸侯后再稱帝,因為中國人最忌諱以下犯上的逆反行為。所以到了三國,曹操這點做得很好,挾君子以令諸侯,雖為丞相實為帝。
即使在兵敗后,項羽也不應選擇自殺,承認自己輸了,渡烏江東山再起也是一樣,因為對于一個想爭奪天下的雄主而言,沒有什么比自己的命還重要,有命才有希望。劉邦乃痞子出身,善偽裝能忍,所以最終奪了天下。
你看近代的毛澤東,起初被蔣公打得萬里長征大逃亡,差點在陜北被滅,也是能忍,在關鍵時刻利用了張少帥挽救了自己。鄧小平三起三落,低潮時連一個普通群眾都不如,但就是會忍,最后文革結束馬上再次出了頭。老舍不會忍,文革不久就跳湖自盡了,如果能忍到文革結束,老舍就能獲諾貝爾文學獎。
總而言之,項羽是死于自己的性格,沒有征服自己。因此,但凡做大事者,關鍵時刻要做事果斷,挫折中要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以史為鏡,可知更替。
篇三:讀《鴻門宴》有感[800]
場面好看。沒看過這個導演的片子,叫趙啥港?墒,他拍的每一幅畫面俺都喜歡。俺粉虛榮,奏是喜歡那些熱鬧的好看的木啥內涵的畫面。所以,俺喜歡老謀子,他最擅長做這種活兒了。
這個導演也不錯哦,鏡頭語言運用很好,大場面看的人心潮澎湃;構圖很完美:萬馬奔騰的騎兵,閃著寒光的冷兵器,從畫面最上方的山坡上奔馳而下,穿過塵土,迎面撲來,又迂回殺向疆場,那種景象,看得人心中油然一股豪邁之氣,直沖斜陽!咸陽城的頹垣和鳥瞰烏城,鏡頭搖的非常好。
后期特效做的也好,看了片尾字幕才知道,專門請韓國棒子的工作室做的,MD,不想服氣——
說說演員吧
俺不喜歡馮紹峰,看電影之前也不知道他演項羽,還以為是張涵予演呢;可是,這部片子他演的還不錯,雖然貴氣有余,霸氣不足,目露精光,好像是少年版項羽。還有,這個馮紹峰笑起來,好像臺灣一個老牌的明星劉德凱,就是演《婉君》的那個
中年發福的黎明,無論從扮相還是性格,都比較符合我心中劉邦的形象; 猥瑣、狡黠 、可憐,沉寂中暗藏殺機與險惡,黎明演的真不錯,很到位。
張涵予的張良還算形神兼備了
感覺黃秋生的范增造型頗有射雕中柯鎮惡的神韻——
劉亦菲的表演,俺始終說不出啥來,感覺好像我和阿里樂樂寫的文字,我使足了吃奶的勁兒,寫出來的也不是想要表達出來的,就像隔靴搔癢;但是,樂樂隨便幾個字就表達非常到位。俺嚼著這就不但是道行修行問題,更是天分原因。劉亦菲就是這樣,和啥都沾邊,比如神仙姐姐,比如小倩,比如虞姬,但她和角色間總隔膜著一層窗戶紙,讓人恨恨的想幫著捅破。是不是樂樂看俺的文字時,也有這樣恨恨的趕腳呢,呵呵——
陳小春的樊噲,還是很好看的。尤其是那場打賭戲,他問對方你猜我有幾個手指頭,對方答十個,他慢慢伸開十指,卻突然張口,活生生咬掉了自己的右手小指。很好看,俺喜歡,打賭就該這樣,賭命!自殘!看誰怕誰
其他演員沒印象了。
影片最后,劉邦臨死前流露出那種得了天下又如何,人之將死的失落感和空虛感,俺腳著他大可不必,自己想要一種什么樣的生活,選擇了,盡力了,走下去就是了,路到盡頭,倒下就是了。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85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