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名人傳記讀后感1000字

關鍵詞: 高一作文 來源: 作文大全網

篇一:光明在他們心里——名人傳記讀后感

  生活對他們來說是場戰爭,一場戰役接著一場戰役,無邊無際,絡繹不絕。他們沒有時間停下行軍的腳步,去看看自己疲憊的情態,只是帶著心中那一點點信仰的火花,去和整個命運的黑暗抗衡——在萊茵河的波濤旁,在熾烈的佛羅倫薩,在俄羅斯荒涼的土地上。

  羅曼。羅蘭說:“打開窗子吧,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讓我們呼吸英雄的氣息。我們也許應呼喊這樣三個名字: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我們看見他們的偉大,光輝和超人的成就并給予不合適的贊美時,羅蘭卻高呼著生活的嚴酷和深重的苦難在他們的生平中流露。

  在他們的一生中,聽見了些什么?有時是無休止的贊美之聲,卻不是源于理解,發自內心;有時是輕描淡寫的忽略,而更多時候是中傷的毒焰把他們燒灼,或是不和諧的聒噪,或是譏諷的矛尖,或是如同驅使奴隸般的催促——后來他們中的一個聽不見了,于是萊茵河的波濤聲低下去,淺下去,而他自己彈奏的和弦卻響徹云霄,如同悲愴的呼喚構成的奔流的情感之河所發出的濤聲,萊茵河的壯闊也只顯得似乎淺吟低唱。在他們的一生中,看見了什么?繁瑣的群氓在街道上游走;狂熱的崇拜者們喧嘩鼓掌;偉大的藝術遭人鄙視,或是僅僅被當做平凡的裝飾畫;如果這一切還不夠讓他們痛苦——當他們看見自己的靈魂時,不滿和矛盾以及無休止的追求又會充斥內心——于是他們中的一個轉移了目光,轉向秀美的自然,遠離上流社會辛辣的譏諷,再轉向人民大眾之間,直視他們的苦難——也是他自己的苦難,轉向他自以為平庸的生活,他對生命本質的探究由此啟程。在他們一生中,都呼喚什么?都考慮了什么?是什么讓他們在自己內心和生活的苦難這一墻縫中生存?他們呼喚上帝,在快樂的時候,在悲傷的時候,在極端痛苦的時候他們呼喚他。尤其是那一位在自己懷疑而矛盾的性格中受苦的英雄,他不知道上帝的意志就是他自己的意志,當他嘆息”萬千快樂不如一種痛苦時“,他的力量已經高過圣彼得教堂的十字架,高過整個他所熱愛卻把他拋棄的佛羅倫薩。他們信仰的不止是上帝還有自己。

  他們生活在無休止的苦難,無休止的黑暗,無休止的戰斗中,沒有時間嘆息,沒有時間讓自己顯得偉大而悲壯。這戰斗不會勝利,因為他們最終被毀滅在沒有思想,沒有藝術之夢的永恒的沉睡中,但他們心中的光明還活著,從他們的每一件作品中照耀著,那是他們曾經受難的證明——生活是嚴酷而黑暗的,光明在他們心里。

  我們,我們也是如此。我們被一種未知的力量推著前行,走上一條曲折坎坷的道路,沒有燈光,沒有指向標,甚至沒有微弱的燭光為我們開道。我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甚至負重前行。路太坎坷,我們無法顧及自身,路太漫長,我們也無暇停住腳步,我們無法與他人牽手,甚至不懂互相安慰。但只要心中有那一點點信仰和理想的小火花,就能將苦難之路走下去,也許,那小火花會變成光明的源泉——不會照亮自己卻照亮他人——你在深重的苦難中不會知道,知不知道也不重要了,苦難成了光榮的化名。


篇二:不朽的樂符——名人傳記讀后感   朱怡辰

  我們之所以感到憂慮是因為心不夠堅強。

  這本厚厚的《名人傳》沉淀了近百年的精華,由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創作的三部名人傳記組成,每個人不同的經歷帶給世人不同的思考。如果說有一張思考分布圖,那么在我的腦海中,貝多芬占據了至少一半的面積。封面上的那幅貝多芬畫像曾在音樂教室被我仰視了無數次,利劍般的眼神似乎能沖破一切萎靡、陰霾。從小,我聽著貝多芬的樂曲,彈著貝多芬的樂章,認定他就是音樂的代表,只知道用偉大來形容他,卻從沒想過他背后的故事,曾經,我只看到了他獻給世界的輝煌的一面。

  我了解貝多芬很遲。就在不久前,語文課本里的一篇《貝多芬》讓我帶著好奇打開了《名人傳》,還翻看了《約翰·克利斯朵夫》,我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慘“,”人生于他就顯得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斗爭“:悲苦的童年,支離破碎的家庭,騷亂不寧的社會,欺騙了他的愛情,沒有朋友的孤獨,還有張牙舞爪的病魔,一次次把他逼向絕望。就連我,也讀著膽戰心驚,不住地希望有一絲回轉。

  這是一個充滿悲劇的世界,貝多芬得到的災難多了些,如果只是這樣,這疊紙上就不會出現這些文字了。”慘“不是個好的形容,重要的是,貝多芬沒有在疾病和苦難的鐵砧上倒下,他永遠受著磨難,正是因為他的毅力,才使他的心強大,進而鑄就了偉大。他無處安置他的心,便交給了音樂,但是,樂章中沒有浸透悲愴,歡快與熱情的節奏依然存在,而且絕大部分的經典樂曲,都是在他耳聾后創作。他用信念把頹喪轉換成驕傲,即使創傷深深銘刻。人們現在享受的能熏陶靈魂的音樂,便是他用痛苦換來的。

  而他只有在自然中才能獲得慰藉,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己,”在此悲苦的深淵里,貝多芬從事于謳歌歡樂“,讀到最后,我只剩下敬仰。

  我有時捉摸不透自己。即使沒有煩心事,看太陽落下也不禁心情低落,站在寢室樓里看長長的走廊越看心越慌,小學作文。晚上睡不著靠在窗邊看校園外的樹木、路燈、居民樓,再回頭望黑乎乎的寢室,其他人都早已熟睡,忽然覺得到處空落落。只有到了白天,有好朋友圍著說笑,這些怪怪的感覺才會消失。看了貝多芬的故事后我終于明白,是心不夠堅強。

  傅雷說:”療治我青年時世紀病的是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戰斗意志的是貝多芬,在我靈智的成長中給我影響最大的是貝多芬。“人生總有那么一步,離開養尊處優的地方,去領略真實的苦難。不經劫難,即使得到享受,也只是浮華。而我們現在還沒有真正經歷苦難,與貝多芬相比,我們遇到的困難小得多,一跳就能跳出這個坑,還有那么多人可以傾訴,也是從領悟到這一點開始,我似乎有了一股力量。明白自己該干什么,才會擺脫困境。有時聽了許多大道理,真正的困難擺在面前卻手足無措,也許,要自己找到那一個信念,向著自己的夢想,去挑戰、奮斗,才能蛻變。

  待到學期結束時,總體的成績不值得我開心,也沒有讓我很失望,只是其中我要沖滿分的一科帶了點缺憾,發下考卷的那天晚上,還是感情控制了理智,幾乎是滿腔悲憤地寫完反思,有種恨透自己的感覺。最忍不住的還是淚水,邊寫邊打濕了紙。也許,變堅強的過程真的很難。不過,每當哼起貝多芬的樂曲,即使是《悲愴》,也能讓我看到那個在水深火熱之中依然抬著頭眼里射出堅定光芒的貝多芬。不朽的,是他排列的樂符,是他征服命運的靈魂。所以,不幸降臨時不要怨天尤人,因為這時,人類中閃耀的星星與你同在。


篇三:名人傳記讀后感

  這個寒假,我讀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這本書,從中我得到了許多,感觸良深。

  傳記中向讀者展示了三位藝術大師不朽的一生,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畫家,一個是小說家,他們各有自己的園地,三部傳記都著重記載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出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獻出了畢生精力。作者所想表現出的是這些天才他們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如何克服那幾乎讓他們窒息了呼吸,毀滅了理智的痛苦,而他們之所以能堅持自己艱苦的歷程,全靠他們對人類的愛、對人類的信心。羅曼·羅蘭把這三位偉大的天才稱為”英雄“。

  ”羅曼·羅蘭心目中的英雄不是那些在體力或智力方面出類拔萃、冠其同輩者,而是心靈偉大的人。“因此本書大部分描述著主人公們面對人世的災難時的心理對話,他們那種面對痛苦,面對困難時所表現出來的堅毅,才是讓人所意想不到,所震撼的,而不是他們所獲得的那些成就,或榮耀。

  主人公之一:貝多芬。是當代乃至現在仍十分著名的音樂家,他一生中創造出許多經典的作品,使后人為止震撼,但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一生中所經歷的痛苦,或很少有人知道他雖如此有名,卻過著非但不富裕而十分貧困的日子。”他整個一生好比風雨交加的一日。最初是一個明凈的早晨,只有幾陣懶洋洋的熏風。但在靜止的空氣中,已隱伏著一種威脅,一種沉甸甸的預感。突然間,巨大的黑影掠過,悲壯的雷聲使沉默的空間可怕地轟鳴,疾風怒吼……“沒錯,貝多芬說:”惟其痛苦,才有歡樂。“那么,我倒認為貝多芬的一生就像一首曲子,歷經了平谷開端,接著有雄壯高潮,過程中卻滿是坎坷崎嶇,卻悄然無聲地結束此曲,留給人極深地意味。

  主人公之二:米開朗琪羅。是當代著名的雕塑家,他的一生為家人服務,為他人服務,卻是痛苦并極其被動地做著自己本該熱愛的事情——雕塑。他被逼著雕塑自己不愿意完成的作品,只為了提供給家人足夠的財富,他覺得”為了家族,他賣身為奴也在所不惜。“而他自己熱愛并向往于完成的作品,他卻始終沒機會完成,或是在戰爭中被毀。他一生中沒有一天是休息的,”他不斷生活在亢奮的狀態之中。體內聚積著的旺盛精力讓他痛苦,迫使他行動,不斷地行動,難得有一小時的休息。“沒有人明白理解他這種病態的活動需求,在別人眼里他就是個名副其實的”工作狂“。他的一生是完完全全沉浸在痛苦之中的,但他似乎享受這份痛苦:”越是加害于我,我越快樂。“”憂傷是我的享受。“”萬千快樂比不上一種苦惱!……“米開朗琪羅對工作的狂熱令人疑惑,甚至到了有些自虐的程度,讓人心寒。但他對家人的一片忠心和面臨災難時仍義無反顧地做下去的精神,使人為之敬佩!

  主人公之三:列夫·托爾斯泰。當代著名的作家,小說家。”在托爾斯泰的思想體系中,評斷事物的唯一標準就是‘道德’,即愛心、真誠和善良。“沒錯,只要符合他的道德準則,再平庸的作品或人都會收到他的贊揚。他真誠地希望社會日益完善,對俄國民眾的悲慘處境由衷地感到憐憫和同情,但他既不滿現狀,又懼怕社會動蕩。”說到底,他是不愿意他所心愛的封閉式宗法制莊園經濟受到觸動和破壞。因而他對社會的批判無論多么猛烈,都只停留在道德的層面,從未深入到社會的根部。他那一廂情愿的善良,把一切都簡單化了:他相信完善社會的唯一途徑,是強化宗教意識,普及道德教育,是要每個人在道德上自我完善,消除一切欲念,人人愛上帝、愛他人(包括愛自己的敵人),自然能達到全社會的和諧,實現人類的大同。“可見托爾斯泰雖很早就開始研究哲學,卻缺乏哲人的睿智。他沉溺于自己的宗教信念,甚至推演出許多偏激、荒謬的觀點。這是托爾斯泰作為人性的角度失誤的視野觀點,但他作為小說家的偉大成就是無可爭議的,他是世界文學中巍然聳立的高峰之一。

  ”打開窗子吧!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讓我們呼吸英雄的氣息。“羅曼·羅蘭這句話就是對他自己全部作品所作的詮釋。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85904.html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