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第15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設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八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15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設計
所屬學科:歷史
適于年級: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
一、教材分析
大革命失敗后,面對蔣介石的暴力屠殺政策,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被嚇倒,他們總結了經驗教訓,又繼續對中國革命的道路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探索。南昌起義的槍聲,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中共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井岡上的紅旗,猶如“星星之火”,燃成了“燎原之勢”,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新道路,揭開了中國革命的新篇。二萬五千里長征向世人證明,中國革命的道路雖然是曲折的,但是英勇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一定可以戰勝千難萬險,讓革命烈火熊熊燃燒,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偉大任務。本介紹了中共在探索革命道路過程中的三個重大歷史事。
重點:了解南昌起義、井岡革命根據地的創立和紅軍長征的故事,體會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認識中國革命的特殊歷程及艱難曲折。
難點:充分認識中國革命的道路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不畏艱難曲折探索出的,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革命之路。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兩萬五千里長征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講述這一部分的時候,可以充分調動學生進行教學。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簡述南昌起義、井岡會師的故事,認識中國共產黨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意義,找到中國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所在。講述紅軍長征的英勇故事,指導學生認識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曲折。
2、過程與方法:
1.充分利用觀看南昌起義錄像、井岡會師圖片以及紅軍長征示意圖等,引導學生講述故事,使學生了解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以及紅軍長征的基本事實。培養學生陳述歷史事的能力和讀圖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南昌起義》片斷, 2、圍繞問題“毛澤東為什么要到農村去建立革命根據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討論學習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南昌起義到井岡會師,以毛澤東為代裹的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創造了條。體會先烈們不畏艱難、勇于獻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學習先烈們排除萬難、不斷前進的堅強意志。
四、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
革命前輩的英雄故事多是本的一個顯著特點。前指導學生收集英雄故事,堂上請學生演講,但要注意引導學生將所講的各個故事串在一條歷史主線上,即革命先輩們對中國革命道路的不懈探索與奮斗的過程,幫助學生由點到線、再到面地掌握歷史知識,以立體地再現歷史情景。
指導學生深情地朗誦毛澤東詩詞《七律•長征》,加深學生對紅軍長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五、 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教師準備:1、備中首先應研究歷史程標準之“內容標準”,明確標對本的基本要求,包括標規定的基本內容及其能力層次要求。根據標的要求確定本節的三維教學目標。這認真研究教材教法,收集查閱有關南昌起義、井岡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以及紅軍長征的有關資料,包括多媒體資料、圖片等,根據教學目標需要進行選擇處理, 制作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3、指導學生收集有關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創立革命軍隊,開辟中國革命道路的有關故事,結合語本中所學等講述紅軍長征的故事。
學生準備:在老師的指導下,外查閱有關資料并對資料進行處理。練習講述故事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新
上一節我們學習了《北伐戰爭》,北伐軍出師不到半年,就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大大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就在北伐勝利進軍時,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突然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然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揩干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們又繼續戰斗了。”以毛澤東、朱德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開辟了新的革命道路。今天我們學習第1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講授新:
一、八一南昌起義:
本目要從以下四方面讓學生把握。
1、南昌起義爆發的歷史背景:
教師指出: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反動派暴力清黨,以極端殘酷的手段鎮壓革命人民,從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被殺害達31萬多人。
提出問題:你認為從大革命的失敗中,共產黨人應該吸取什么教訓?(沒有自己革命武裝)從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里,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武裝斗爭的重要性,為了挽救革命,中共決定用武裝起義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
2、南昌起義的過程:
首先,播放南昌起義的錄像,要求學生講述南昌起義的基本過程,包括南昌起義的時間、地點、領導人,起因、經過、結果等讓學生掌握起義的領導人。指導學生看書:周恩、賀龍、葉挺、朱德等。1927年7月下旬,中共派周恩擔任南昌方面的前敵委員會書記,負責籌劃和領導這次起義。7月21日,周恩由武漢秘密到達南昌。26日,賀龍、葉挺率領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和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開進南昌。27日,周恩召開前敵委員會會議,成立了由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組成的起義總指揮部,部署起義計劃。
然后,鼓勵學生講述南昌起義的經過。8月1日2時,周恩、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黨直接掌握和影響的軍隊兩萬余人在南昌宣布起義。由于部署嚴密,對敵軍進行突然襲擊,僅五個小時的激戰,就全殲守敵,占領南昌。起義勝利后,起義部隊進行了整編,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下轄三個軍,任命賀龍為代總指揮,葉挺為代前敵總指揮。一支由無產階級獨立領導的軍隊誕生了。8月3日至7日,起義部隊按照預定計劃,相繼撤離南昌,經過贛南、閩西,直奔廣東潮汕,途中遭到優勢敵軍圍攻而失敗。保存下的部隊,一部分進人梅陸豐地區,與當地農民武裝會合,另一部分在朱德、陳毅率領下轉移到湘南開展游擊戰。
3、南昌起義的歷史地位:
啟發學生思考:
南昌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對于中共說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它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領導的武裝斗爭,是反抗國民黨叛變革命、實施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人民軍隊的創建。
你能說出:為什么我國將南昌起義紀念日定為建軍節嗎?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的光榮節日。
4、南昌起義的教訓:
簡單介紹南昌起義的教訓。受俄國革命模式的影響,起義以奪取敵人力量強大的大城市為目標,沒有深人農村,發動土地革命,武裝農民。
二、井岡革命根據地
指出南昌起義失敗以后,毛澤東等人又領導在湘贛邊界發動秋收起義,出示秋收起義形勢示意圖,指圖簡述秋收起義的經過和結果,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果斷決定將部隊帶往井岡地區,并在那里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指導學生看書思考:井岡在那兒?是一個什么樣地區?為什么要在那里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首先,學生通過看書中的小字介紹:井岡位于湘贛邊界羅霄脈中段,地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革命群眾基礎好,敵人統治力量薄弱;遠高中心城市,四周都是產糧區,很利于軍事割據。結合前面所了解到的中國革命失敗的教訓和井岡地區的客觀條分析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必要性。
2、井岡會師。
出示“井岡會師”圖片,鼓勵學生講述“井岡會師”的故事。認識中國革命的第一支堅強的革命的武裝建立了。
3、井岡革命根據地的發展。
提出問題:井岡革命根據地創建后,采取什么措施打退敵人的圍剿?1928年5月4日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稱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在根據地,紅軍采用“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迫”的游擊戰術,多次打退敵軍對根據地的圍剿。井岡革命根據地后進一步發展為湘贛根據地。
講一講:組織學生講革命故事:“朱德的扁擔”。
4、井岡革命根據地開辟的影響。
井岡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它為大革命失敗后繼續堅持革命斗爭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就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它猶如中國革命的一點“星星之火”,終會形成“燎原之勢”。
三、“紅軍不怕遠征難”:
1.紅軍長征的原因。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思考: “紅軍為什么要進行長征”?認識到長征是紅軍在反擊國民黨軍第五次“圍剿”失利后被迫進行的戰略轉移。
2、長征的經過
出示毛澤東詩詞:《七律 長征》,引導學生齊聲朗讀,先感受體會紅軍長征的英雄壯舉。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結合紅軍長征形勢圖,練習講述紅軍長征的經過、其間所發生的故事。
首先要求學生指圖講述紅軍長征的經過,要求按時間順序講清紅軍長征過程中發生的主要事:1934年離開了瑞金開始長征;突破四道封鎖線;突破烏江天險、占領遵義;召開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過草地;到達吳起鎮;會寧會師等。
然后引導學生根據前所收集到的材料,講述紅軍長征的故事。
重點強調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的內容既影響。
指出長征開始后,中共中央繼續執行“左”傾錯誤,使紅軍蒙受巨大損失,人員由近10萬人減少到3萬余人。在毛澤東的建議下,紅軍轉兵貴州,強渡烏江,到遵義。為了總結經驗教訓,挽救危機中的紅軍和革命事業,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
提出問題:遵義會議被認為是紅軍長征過程中的一個轉折點,你知道這是為什么?遵義會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在歷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解決。
3、長征的意義。
在第一,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黨中央和紅軍主力勝利完成戰略轉移,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扼殺中國革命、消滅共產黨和紅軍的企圖。長征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構成了以后領導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主干。
第二,長征的傳奇故事傳遍國內外,表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最后組織學生討論紅軍長征中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今天我們如何學習長征精神?
3、小結:
以問題的形式和學生一起重溫本的主要內容。為什么以“八一”作為人民解放軍建軍節?毛澤東為什么要到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紅軍為什么要長征?
4、堂練習
一、選擇題:
1、下列有關南昌起義的意義表述正確的是( )
A. 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B.為爭取革命新局面的到創造了條
C.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D.保存了黨和紅軍的骨干力量
2、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是
A.中央革命根據地
B.井岡革命根據地
C.左右江革命根據地
D.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3、毛澤東之所以選井岡作為革命根據地是因為①離大城市較運,敵人統治力量薄弱②群眾基礎較好③那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④附近農產品豐富,便于籌糧籌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1927年,毛澤東在一首詩里這樣寫到:“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边@首詞所描述的歷史事是( )
A.南昌起義
B.秋收起義
C.井岡會師
D.廣州起義
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
請回答:
(1)這是什么時期的歌謠?
(2)這首歌謠說明了什么?它反映出什么問題?
6、秋收起義后工農革命軍為什么要去井岡建立革命根據地?
板書設計:第十五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一、南昌起義
二、井岡根據地的建立
三、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
后反思:
本節知識容量較大,包括八一南昌起義、井岡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三大部分內容,以往都是需要兩節才能完成的教學任務現在要在一堂中完成,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就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平均用力,胡子眉毛一把抓,堂就會忙亂而無條理,也不利于學生的了解掌握。所以我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首先從程標準對本內容標準的規定和學生的實際狀況出發,確定本講什么、怎么講、講到什么程度。明確一點,就是不能貪多、貪全、貪深,最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從而保證了堂教學有條不紊的進行,整體效果較好。另外我想,如果用一節完成本教學任務確實有困難,也可以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可以將紅軍長征的部分內容如紅軍長征的故事、對長征精神的理解等放到后面“圖說紅軍長征”的活動中,經過這樣的處理,就分散了難點,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教研員點評】本教學內容較多,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很好的把握堂的難易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而且利用本節涉及的革命家故事較多,對紅軍長征內容學生已有所了解這些特點,布置學生前搜集資料、練習講述故事等,堂中指導學生將這些故事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地串連起,既節省了堂教學時間,也增加了堂教學的故事性、趣味性,效果很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34482.html

相關閱讀:思想文化
辛亥革命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講學稿
左宗堂收復新疆和甲午中日戰爭
社區歷史小調查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