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標與分析
依據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確定本課的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掌握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汪辜會談”及“九二共識”;江澤民提出的八項主張;海峽兩岸交往概況等基本史實。
(2)培養學生歸納、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客觀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4)培養學生獲取歷史信息、處理歷史信息、史論結合地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分析】通過以上教學目標的實現,讓學生了解祖國大陸與臺灣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引導學生正確客觀地評價歷史現象。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收集、整理資料,分析討論“臺獨”問題,培養學生分析、處理歷史信息,史論結合地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組織學生收集“海峽兩岸交往”的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
(2)實施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探究,學會合作處理問題的方法。
【分析】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課堂探究活動,了解海峽兩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客觀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國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國家、民族利益的忠實代表;臺獨分子想使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的圖謀永遠不會得逞;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關心祖國統一的大事,增強捍衛祖國領土完整和維護祖國統一的意識。
【分析】通過落實該教學目標,讓學生樹立“臺灣一定能回到祖國的懷抱,祖國會統一”的信念。在教學中,教師適時引導學生為祖國統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增強他們的愛國意識,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
二、教學策略
1.本課內容決定了本節教學應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問題、師生互動等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演示有關資料,讓學生充分討論和交流,找出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師生共同探究,論證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使學生對臺灣問題形成較深刻的認識。其模式為:提出探究問題一課堂討論一觀點展現一歸納總結。
2.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學會從資料中獲取歷史信息的方法;把握黨和政府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掌握“汪辜會談”等基本史實。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主要圍繞海峽兩岸的交往展開。教師組織學生收集有關資料,結合學過的知識,以文字形式整理出“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通過課堂討論,了解臺灣的歷史。通過師生廣泛的討論及進行建設性想像,勾畫出祖國統一后的美好前景。最后舉辦“海峽兩岸交流”展覽會(課前做好準備:查閱網站、書報,搜集資料并閱讀教科書),了解祖國大陸與臺灣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本課教學程序框架:
【說明】框架中的“拓展”是指“海峽兩岸的交往”這一主題由課內向課外拓展;通過廣泛收集、整理分析和處理資料,使學生學會學習,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蚣苤械摹爸R鏈接”是指通過對臺灣自古屬中國的對比研究,使學生認識到“海峽兩岸人民渴望祖國統一”的史實,培養學生用辯證的觀點去發現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四、教學引入
方法1
創設情境法
多媒體放映香港澳門回歸紀實片段(全國上下激動、興奮的場面)。
教師導入:1997年7月1日離家近百年的香港順利回歸;1999年12月20日,離家300多年的游子——澳門回到了母親懷抱!這是祖國統一道路上的輝煌篇章。此時此刻,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詩人王維的名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祖國這個大家庭里,還少誰呢?(生:臺灣)
提出問題:那么,祖國的統一大業是如何推進的?臺灣與祖國大陸的關系如何?引入新課。
方法2
激趣引入法
播放余光中的《鄉愁》,教師介紹:《鄉愁》的作者是臺灣著名現代派詩人余光中。這首詩,表達了海峽兩岸人民渴望祖國統一的共同心聲。海峽兩岸原來的關系如何?祖國統一大業是如何推進的?引入新課。
方法3
歌曲引入法
播放音樂,師生共唱《七子之歌》。
師:歌詞中澳門在深情地呼喚:“母親啊母親,我要回來,回來……”1999年12月20日,澳門終于回到了魂牽夢繞的祖國。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同時,所有的華夏兒女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臺灣也早日歸來,實現祖國的統一。引入新課。
方法4
激情引入法
出示教科書課前導入框的圖片,教師介紹:1993年10月,在北京保利大廈劇場的舞臺上,風帆隨著驚濤駭浪上下翻卷,祖國大陸的先民正在駕舟渡海,與大海搏擊。臺下的觀眾熱烈的掌聲陣陣不息。這是臺灣藝術家演出的舞劇《薪傳》的一個場景。這個舞劇表現了三百年前來自祖國大陸上的先民跨越海峽、開拓臺灣的艱辛歷史,也表現了兩岸同胞一脈相承的親情。這次演出正是兩岸文化交流盛況的一個縮影。引入“海峽兩岸的交往”(出示課題)。
五、重點解決和難點突破
本課重點是黨和政府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
本課的難點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要解決重難點,可以利用多媒體演示圖片,結合課文內容,提出探究問題。通過互相探究、交流,找出海峽兩岸交往日益頻繁的史實,引導學生為祖國統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樹立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陶冶愛國主義情操。
活動內容1
課前由學生查閱臺灣的歷史知識,以“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為題,在課堂上針對這一題目展開討論,達成共識: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組成部分,古稱夷洲。明末(1624年),荷蘭殖民者曾侵占臺灣。清順臺十八年(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甲午中日戰爭后,自1895年,臺灣被日本侵占達50年之久。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歸還我國。1949年,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敗逃臺灣,將臺灣與祖國大陸人為地分離開來。1950年,美國“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阻撓中國人民解放軍統一祖國,從此形成了海峽兩岸長期的對峙局面。
利用多媒體演示黨和政府對解決臺灣問題一以貫之,同時又發展變化著的方針政策及相關資料,提出探究問題:
(1)新中國剛成立時,黨為什么決定武裝解放臺灣?
(2)20世紀50年代中期,黨為什么確立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
(3)改革開放后,黨為什么不再用“解放”一詞談臺灣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以上三個問題,理解黨和政府對臺方針政策與時俱進的變化過程,讓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國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中國共產黨是國家、民族利益的忠實代表,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的情感。
【評析】
通過利用多媒體演示,提出一些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問題,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對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自主探究解決問題,以及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活動內容2
師:哪位同學能說一說歷史上的“一國兩制”的例子?
生:唐朝時邊疆民族與中原的“一國兩制”。
生: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與國統區采用“一國兩制”。
生:港澳回歸后實行“一國兩制”的政策。
師:祖國統一后,在臺灣實行“一國兩制”與歷史上的“一國兩制”是否一樣呢?
生:不一樣。
師:請具體說明。
生1:臺灣特別行政區可以有自己的獨立性。
生2:臺灣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只是不能構成對大陸的威脅。
生3:大陸不派人駐臺,不僅軍隊不去,行政人員也不去。
生4:臺灣的黨、政、軍系統都由臺灣人自己來管。
得出結論:“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解決臺灣問題后,祖國的統一與歷史上任何時候的統一都會不同,是前無古人,現無成例的開創性的偉業。
師: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指導下,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消除隔閡、緩和兩岸關系的措施。(請學生朗讀教科書有關文字。)
師:中國共產黨“一國兩制”的構想和緩和兩岸關系的措施,在臺灣島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應,臺灣當局不得不調整了對中國大陸的政策。開放民眾赴祖國大陸探親,并在經貿、學術、新聞出版等方面采取較為松動和彈性的做法,海峽兩岸同胞近38年的隔絕狀態終于被打破。(指導學生看“大陸臺灣人士到臺北紅十字會要求與內地親友通信并到內地探親”插圖,插圖反映兩岸交流日益頻繁。)
師:隨著海峽兩岸交流的日益密切,兩岸開始進行經濟性商談和政治對話。(出示“汪辜會談”的圖片及資料),引導學生結合教科書了解“汪辜會談”,認識“汪辜會談”搭起了兩岸溝通的橋梁,對發展兩岸關系和兩岸交流的秩序化將是一座豐碑。
師:臺灣和祖國大陸的統一,是海內外中國人的共同心愿。然而,臺灣當局卻在國際上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活動。這違背了一個中國的原則,破壞了和平統一的基礎。(學生列舉臺獨分子及臺獨活動、外國勢力的干涉,就此發表看法。通過討論認識到要實現祖國的統一大業,必須反對臺灣當局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活動。)
(出示江澤民提出的發展兩岸關系、促進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教師明確:中共關于解決臺灣問題的政治態度是,解決臺灣是中國的內政,不希望別國干涉,一貫主張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解決,堅決反對“臺灣獨立”,反對任何旨在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圖謀,不承諾放棄武力解決。
師:堅持統一,反對分裂,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神圣的歷史責任。我們中學生該怎么辦?
生:(學生積極討論。)我們中學生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習、宣傳“一國兩制”構想,為實現四化,振興中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評析】
本案例在師生互動的基礎上,通過探究問題及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自己去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一種新體驗,增強了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識,發展了學生獲取新知、分析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教學拓展
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和平統一
一、閱讀下面材料,結合你的課外知識,開展拓展研究
材料一: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和平統一已成為國共兩黨的共同語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我們希望國共兩黨共同完成民族統一,大家都對中華民族作出貢獻。
我們不贊成臺灣“完全自治”的提法。自治不能沒有限度,既有限度就不能“完全”!巴耆灾巍本褪恰皟蓚中國”,而不是一個中國。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材料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是我們根據中國自己的情況提出來的,而現在已經成為國際上注意的問題了。中國有香港、臺灣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何在呢?是社會主義吞掉臺灣,還是臺灣宣揚的“三民主義”吞掉大陸?誰也不好吞掉誰。如果不能和平解決,只有用武力解決,這對各方都是不利的。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統一,一千年也要統一的。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我看只有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二、研究方法
1.確立課題: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和平統一。
2.探究方法:請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到圖書館或網站查閱資料。
3.探究過程:
(1)假設:臺灣“完全自治”。
(2)驗證:
生1:臺灣“完全自治”就是兩個中國,而不是一個中國。
生2:中國分裂就會損害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生3:外國勢力就會插手臺灣事務,干涉中國內政。
生4:那就意味著中國還未獨立,后患無窮。
(3)結論:臺灣“完全自治”是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陰謀,海峽兩岸人民是決不會答應的。因此,假設不成立,所以說中國大陸和臺灣只有和平統一,實行一國兩制才符合中國的國情,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4.活動總結:
請你就“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和平統一”這一問題提出設想,寫一篇小論文。
七、評價建議
知識與技能評價建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73632.html
相關閱讀:思想文化
左宗堂收復新疆和甲午中日戰爭
社區歷史小調查
辛亥革命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講學稿